外国语学院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学科建设,全力打造优势学科,并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院的健康发展。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大学英语》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跨越,现已形成了“以英语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主导,以多种交际活动和任务为驱动,以学生活动的行为表现评价为保证,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评选中,《大学英语》更是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东北大学早在1995年就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从分级教学,分层次指导;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注重过程建设的教学评价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1995年课程组在两个教学班进行英语教改实验。所开发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于1995年获得东北三省高校CAI一等奖,1996年,在总结多媒体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课程组提出了‘教学信息集成理论’和技术框架,并决定编写和开发面向信息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用和开放的大学英语电子教材,1997年该电子教材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6-750项目中的“高等教育重点课程课件的研制与开发”专题。1998-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较早的一部完整的电子教材《通用大学英语》(1-4级),它包括4张多媒体学习光盘和配套的文字教材,该电子教材于1998年获东北三省高校CAI一等奖。1998年,课程组的技术研发通过了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项目鉴定,1999年,“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获得了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应用”获得了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课程组根据网络化教学的发展态势,在研制《通用大学英语》电子教材的同时,开始建设开放和通用的英语教学资源库。1999年外国语学院成立后,学院领导在人员配备上给予课程组更大的支持,以赵雯、金启军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集中全院优秀英语教师充实科研力量,同时吸纳了教育学、教育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人员,组成了强大的科研阵容,并成立了东北大学语言与网络多媒体中心,现已更名为语言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使《通用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队伍实体化,形成了一支师资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大家在工作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创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得教学与科研相辅相长,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理念。课程组成员应用教学信息集成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以英语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过程信息库为基础,集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形成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要素、环节,课程组都提供了信息化的教育技术的支持,运用信息技术来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即教学体系的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的改革,使之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精简授课时间、增加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英语交际活动的机会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大学英语课程组开发、编写和出版了立体化教材《通用大学英语》及职业英语系列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等,并在国内率先实践了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成了新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由于课程组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起步早、硕果丰,我校成为辽沈地区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示范基地,1998年以来,在我校多次举办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教学研讨会。1998年以后,《通用大学英语》在东北大学每年以200人以上的规模来扩大使用范围。由于最初几年受多媒体教学条件所限,该电子教材没能大规模推广。但其教学效果显著,比传统教学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起,《通用大学英语》系列电子教材在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共计8000多学生中全面使用。2000年至2003年,《通用大学英语》经过部分修订的文字教材Smart Reading(1-4)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在实际应用中,课程组以《通用大学英语》教材为基础,形成了五位一体的集成、开放和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充分地发挥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五年多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套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现在,我校配备有传统的语言实验室8个,现有能开展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机房和多功能教室数十个,可以满足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的常规实验教学。但英语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英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方面。为此,学院还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虚拟英语学习中心—‘英语学习与训练中心’,从而为英语实践教学和交际活动的开展创设了条件。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整个课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实施开放、通用和高效率的英语教学活动和过程提供了完善的教学条件。总结成功经验,推进学科建设历经10年的课件开发、教学实践、理论探索,《大学英语》课程组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内容方面,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包括词库、句子库、课文及其讲解、场景对话、名言警句、题库、语法知识库、语料库、校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游戏、诗歌、歌曲、电影、其它课程的双语教学内容、语言交际框架、名人名家等;在理论方面,形成了以统一的教学资源和知识库为核心,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中,教师、学生在交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下高效地完成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要素的集成和优化的英语教学系统; 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开发了教材、光盘、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网络教学平台、试题库与英语教学评价系统等产品和工具;在英语教学实践方面,形成了“以英语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多种交际活动和任务为驱动,以学生活动的行为表现评价为保证,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评价方面,形成了基于电子学档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2004年12月15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本课程成果“基于资源库和网络支撑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东北大学走出了一条以科研成果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其英语资源库、软件平台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先进,应用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成果代表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很好地体现了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具有系统性、先进性、示范性和创新性,即体系新、模式新和内容新。2004年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首批180所试点学校之一,在新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教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2005年,进入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全国60所试点学校行列。2006年2月通过教育部第三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答辩,专家反映较好,基本进入全国30所院校的行列。学院以《大学英语》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点带面,调整学科布局,使其朝着更合理、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迈进,全面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2005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加上原有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3个硕士点,现有4个硕士点。此外,在学校新专业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学院重点建设了日语专业和俄语专业。根据国家与社会对各种外语人才的需求,学院还将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德语专业,培养德语人才。院长金启军介绍,学院下一步计划申报和建立: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口译硕士点;欧洲文化研究所;科技与文化研究中心,下设中日STC比较研究所、中英STC比较研究所。其中口译硕士点将是外国语学院打造特色,确立品牌的重要学科方向。在硕士点和研究所基础上,学院未来3年力争申报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同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作为科技哲学博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科技与文化(STC),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使外国语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校领导的重视是学院发展的前提;优秀教师队伍的团结合作是学科建设的保障。因此,外国语学院在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几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送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外高校攻读学位,国内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在职学位进修,现有国内外在读博士7人;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日本大阪国际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等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院还经常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与设计、词汇语义网络、语料库语言学、教学法等方面的讲座,或召开教师座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和开设学术讲座,以此开拓教师的学术视野。学院还鼓励年轻教师进行在职学位进修,五年间先后有一批青年教师完成了在职硕士学位的进修。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得外国语学院形成了朝气蓬勃、发展后劲十足、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为学院建设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年培养,学院现有全国大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1人,千层次1人,校级名师1人(全校11人)。近三年来,学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学术和教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84篇。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达到74.6万元。在27项科研项目中,国家级项目4项。2005年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