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知识
以图说事,以字说文,分享知识,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6日 08:41
不用质疑,南大戏文是一个可以走出话剧剧作家的地方。文学院给足了这样的环境,学习资源绝对足够,除了没人带以外。
大一的时候,想学戏剧的同学对比中戏上戏的同级生,有时候会很绝望,因为他们每天每天都在做着专业相关的事情,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进步轨迹,起码可以挺直腰板告诉别人“我在学戏剧”。
相比之下,我们在做的事情就很奇怪。古代文学课(噢顺便一提,这个课基本上提升不了什么古文修养,基本就培养培养临危不乱的能力,不要随便幻想)、昆曲课、摄影摄像课、表导演课,乱七八糟一大堆,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综合性。
没错,我们就是号称“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全都要学的通才型教育,力争将大家培养成名副其实的戏剧票友、影视观众、文学读者。
我不知道别人焦虑不焦虑,反正我身边几个朋友都挺焦虑的,感觉一出校门就要被戏剧学院的人直接吊打。
当然,我作为一个一心想学电影的人就更焦虑了,我系资源明显向戏剧倾斜,不是三十度倾斜,是八十五度倾斜,斜到你滚下去那种。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说是戏剧影视文学,还要设电影电视甚至戏曲课呢?
我当时他妈的“百思不得其解,千思不得其解,万思不得其解”。说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眼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搞事,我想退学,想复读,想死磕电影学院,想出去跟剧组跑龙套也不想念下去了。
一直到大二,读到现在,我这种心情才终于缓解过来。(可能马上又被打回去也说不定嗯,不要高兴的太早)
我觉得,南大戏文最优势的地方在于资源。南大的选课制度非常活泛,我们可以选到全校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进了这个学校,我们拥有的不止是戏文或者文学院,而是整个南大。
我认为真正的“博”在于此,而不是本系这个至今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培养方式。
大一的时候我选了计算机科学系的一门计算思维。课程很干,参考资料全是英文原籍,一个学期下来确实够呛。但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么多赶不完的作业,确实给我带来了明晰得多的逻辑体系。分析思辨的能力,和其他所有能力一样,是需要培养的,这是在本系绝对学不到的东西。
包括后来陆陆续续选过很多外院系的课,都非常有价值。如果不在南大这个平台,可能很难见到,古典文献学的老师上课间将“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彻底证伪;西方美学史的老师从古希腊讲到当代,完全干货,体系严密完整,每节课推荐书单;我室友上历史系颜世安教授的课,每次都有颠覆性的发现。你可以选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开设的课程,也能听到王路来告诉大家鸡汤文怎么写。我相信,如果我想要写科幻,去蹭物理系的课,写邮件给教授求书单,他也不会拒绝。总之,这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地方,其魅力在于无穷无尽的选择和机会。一切你想学的,都可以学到,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对于戏文专业来说,这是一项不可绕过的优势。技巧可以自学,熟练度可以慢慢磨练,虽然在这两样上落后于人,但我们总归还是有替代不了的长处。
不过这并不能解决“出校门被戏剧学院吊打”的焦虑。这事情也没法解决。这一点可要考虑好了。
除此之外,最值一提的还是自由。
这是综合类一流院校普遍的状态,而且是我目前认为,对戏文专业来说不可缺少的。
我大一的时候翘课超过一百五十课时,部分课程因为时间原因坚决旷交作业,甚至曾经在专业课上带着电脑赶代码。这么干是权衡考量后的结果,但是无论是因为什么,都是对上课教授的挑衅。如果他们为此大怒,我都可以理解。但事实上,我从未因此而挂过科。他们说考核标准是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干涉个人选择。
我们极少做形式主义的事情,可以对任何东西发表意见,不必受谁领导,不必向谁负责。我们都有过翘课甚至翘考试出去看戏、看电影的经历,每个人,从教授到辅导员,都理解“总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
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喜好,他们从未担保过打分绝对公正。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个“公正“本就不可能存在。同样的,我们也有保留自己想法的权利,谁都可以选择“绝不妥协,绝不修改“,我经过尝试以后发现,虽然会少些分数,却绝不会导致挂科。可以说大部分的教授都是感性而包容的(我没有在黑谁请不要联想,联想了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可没说!!),这样一个状态虽然常常把人扔进更深的无助中去,却是将来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常态。
目前来讲就是这些。当下对这个平台还是很知足的,而且起码我们这一届的同学基本上都很好。讲道理我真的挺喜欢同班同学的…并没有撕逼成以前想象的样子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