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古代专有名词,都要保留原词。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 换替换词语。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替换文言文中词语表示的意思。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调整。例:何以战?译:(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4、 引引申词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译:“增”本义为增加,引申义为扩大,“制”本义为制造、制作,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本的规模。
5、 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如如下几种情形:
(1)补充文言单音节词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译:“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猜测”)“惧怕”“埋伏”。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2)文言文中数词和名词或动词之间没有两次,翻译时应加上量词。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吃一顿有时能把一石粮食吃光。
(3)遇到文言文中常见现象“省略”时,翻译时应忠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何表达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增补一些词语,使之读来顺口,表意通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6、 删删去不译。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可删去不译。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