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校徽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地理环境 学校地处上海,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100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花园学府” 之美誉。办学规模院系设置 截止2009年9月,学校设置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19个全日制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4个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2个管理型学院,含54系,68个本科专业。[8] 华东师范大学风景(图二)其中,软件学院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是国家8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科实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括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截止2009年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09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1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长江学者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紫江学者80人,终身教授105人。截止2009年学校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14,000余名,研究生12,000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3000余名。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望,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法、德、日、美、加、澳、韩和俄等国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着力建设汉语国际推广重镇,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美国、意大利等地建立了5所海外孔子学院。180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 和兼职 教授。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国家中学校长培训和港澳台地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的国家级基地,被誉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其他相关 学校主办和受有关部门委托承办的各类学报、学术期刊 20余种,图书馆藏书达390余万册,并拥有17所附属中小学。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筹)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195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年2月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6年4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年4月,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2年12月,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了占地面积2070亩的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工作,2006年8月,学校机关和院系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跻身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迈出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步伐。学校领导在任领导 2009华东师范大学在任领导有: 党委书记:张济顺 副书记: 罗国振 林在勇 朱民 校长:俞立中 副校长: 庄辉明 林在勇 范军 任友群 陆靖 陈群 朱自强历任校长 孟宪承 任期:1952.1-1966 刘佛年 任期:1978.8-1984.6 袁运开 任期:1984.7-1992.12 张瑞琨 任期:1992.12-1997.1 王建磐 任期:1997.1-2005.12 俞立中 任期:2006.1- 著名校友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此。学校基础实力雄厚,传统优势突出。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人才之多,时有“华东师大现象”之说。闵行新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遵照上海市关于新的高校布局调整,学校已在闵行区紫竹园区内建设新的校区。闵行校区完全建成后,将入住本科生11000名和研究生6000名。闵行校区西起莲花南路,东至虹梅南路,北临剑川路,南靠东川路,占地总面积1821.42亩。一条铁路将校区分为南北两块,学生公寓及相应配套的生活设施布置在北块的生活区内,办公、教学、科研、体育活动场地等功能布置在南块基地内。在虹梅南路以东,有249.99亩研究生和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园风景(图三)公寓。本科生公寓区位于闵行校区西北角,近剑川路和莲花南路路口。中山北路校区到闵行校区30公里。新校区空间组织特色主要表现为“一心两轴”。“一心”即以图文信息中心为主体建筑的核心区域。“二轴”分别位于东川路主校门延伸至图文中心,并贯穿于校区的中心生态轴线,以及莲花路西校门的东西景观绿化空间——“绿色中心”,而建筑则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组团的形态出现。截止2009年完成建筑有: 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综合教学楼 (第一二三四教学楼)、办公楼(该楼位于闵行校区南校门附近,层高12层,建筑面积13174平方米)、食堂(教学区的华闵餐厅和秋实阁餐厅、设在研究生公寓区的秋林阁餐厅、设在本科生公寓的河西餐厅)、数学统计楼 、物理楼、化学楼、人文大楼、法商楼 、外语楼 、校医院、体育馆、学生之家、综合实验楼(闵行校区一共建有4幢实验楼,分别为实验A楼、B楼、C楼、D楼,每幢楼层高均为5层,建筑总面积超过52000 平方米)。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留学攻略 留学院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