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以“生命感恩 自律 成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际关系成大学生最大心病
河北师范大学刘毅玮教授介绍,人际交往几乎成为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河北师范大学姚宏伟老师介绍,除人际交往外,大学生心理问题还来自情感、学习、就业、适应等方面。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可以发现其中规律: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以及独生子女时代造成的幼年缺乏同龄人陪伴等客观因素铸成了今天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无论是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情绪不良,还是人际关系紧张、主观感受压力大带来的情绪障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在学习之外历练得太少。有些问题之所以在大学期间突然爆发,这与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关注少直接相关,“光重视身体和考试成绩了”。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则形成一个累积过程,姚宏伟说,“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处在升学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品质引发的问题到了大学这一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会更易爆发。”
考上大学新的目标是什么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童年》唱出了拖延学业的影子。再坐半小时去看书、在网上看完这个电影就去学习、等到明天就写老师上周布置的作业……这样拖延时间做事的习惯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生活常态。
自从考上大学后,课业负担就不是很繁重,全凭自主学习,加之导师督促的次数减少,很多同学逐渐养成了做事拖延的不良习惯。时间充沛的大学生们,却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的境地,不是上网写博客就是和同学相约逛街,总之给自己找出各种理由拖延学习。
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不良生活状态都源自于目标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虽然不算远大,但是非常明确,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没有新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会产生茫然感、不安全感,多数学生对自身的生涯没有做过多过细的规划,自身定位不清晰,也没有为自己确立合理目标,结果四年下来,仍不知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大有人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尚未根本改善
自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几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对于这一问题,我省部分高校心理教师认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将自杀率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采取严防死守的方式,有时大学教师为了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在教育上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种妥协式教育致使学生更加不堪一击。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操作上,相当数量的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有的一年中只有一两次讲座,有的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全权交付给心理老师,而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是综合的、多层次的,心理老师根本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此外,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欠缺,也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在发达国家,各高校里普遍设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从入学起,就被反复告知,如果觉得压力大、难以承受或者心理有任何不适,都可以而且应该随时去该机构进行免费咨询。
一位长期研究大学生心理的高校教师介绍,要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隐患,及时发现并加以有效疏导,一方面,应告知大学生,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丢人的事情,应尽快去相应的机构寻求帮助,另一方面,温暖、和睦的生活、学习环境会极大地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增加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的投入,在高校中普遍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被认为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