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精通网络的人往往会更具有优势。传统的一些教育和信息传递方法已经落后了,孩子通过网络可以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有助于增长孩子的见识扩大孩子的眼界。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玩手机,但是应该严格规定孩子玩手机或者平板的时间。
孩子该不该有手机:
12岁以下的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外出都会有大人陪伴,不需要手机联络,更不要说用智能手机了,配备了手机也是一种浪费。
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和孩子联络,那就买个手表电话吧。
孩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周末则可以通过让孩子帮助家里做家务劳动换取玩耍的时间。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外出散步,去一些儿童游乐场地,鼓励孩子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孩子的一个兴趣爱好。而且玩手机时间过长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手机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1、影响孩子视力:6岁以前是孩子身体快速发育生长的一个时期,如果这时候孩子每天都抱着电子设备玩耍,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视力发展。进入小学后,如果孩子视力状况比较差,那么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在记笔记时看得模糊,从而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2、影响孩子性格:小孩子正是贪玩爱交朋友的年纪,如果一直都窝在家里玩手机看平板,那么孩子的性格肯定会变得相对封闭内向。进入学校后,很可能因为自身性格的问题而导致在学校的生活受到影响。
3、影响孩子交际能力:当孩子沉迷电子设备以后,会逐渐丧失对外界的兴趣,觉得电子设备比同龄小朋友更加有趣。长此以往,孩子的交际能力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在学校可能会发生性格比较孤僻等情况,影响孩子的心情和日常生活。
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玩手机:
一是家长不要用手机、ipad等“哄孩子”。其实,“00后”沉迷手机,除了“孩子与手机”的直接关系,深层次的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不少家长为图一时之快,在孩子撒娇、撒泼的时候,往往会拿手机、ipad等“哄孩子”,这样好像一时哄住孩子不再闹腾,但却埋下了后患。
二是家长不要被手机“奴役”,做好孩子的表率。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从被手机“奴役”中解脱出来,避免自己成为“手机控”,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及有意义的活动,以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来弱化手机对孩子的影响,以自己的存在来替代手机等信息工具,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
三是家长尽量不给孩子配智能手机,可以用“学生机”,用“学生机”既能解决孩子与家长及时联络的问题,又能避免孩子沉迷手机。同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与同学交往,与伙伴交往,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交往,而不是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网络社交,多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四是学校可以尝试开放“媒介素养课程”。学校通过“媒介素养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选择性解读,并借助媒介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其实,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早已启动媒介素养的教育,值得我国的学校借鉴。
没有人会否认手机等信息工具带给我们现代生活的便利,但当我们对其逐渐产生一定依赖性时,原来的工具却不知不觉中在“主宰”我们的生活。“孩子与手机”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与手机”的问题,乃至“人与人”的问题。只要回归到现实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回归到“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孩子与手机”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