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谈教育
通过对地理教育的实践、反思,发表对优化教学的观点。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14:42
大学考心理咨询师时就大致了解“群体无意识”之类的概念,但也只注意到了群体情况下的责任感缺失、狂热等问题,诸如小悦悦事件、跌倒老人扶不扶等经典问题和现象都得到了合理解释。
后来读了《故事思维》、《故事课》、《千面英雄》等书后更加感觉人类也许并没有那么理性,影响群体的往往是故事而非道理,也更加明白宗教、图腾、神话、领袖等象征意义和力量源头,原来英雄的故事从结构上讲其实是千篇一律的,原来影响人思维的情节是有方程式的。
之后读了《影响力》,讶异于人类原来真的存在那么多共性的、可操作的心理状态,影响一个人也许很难,影响一个群体却有迹可循。HK目前的形势,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那些青年不是被道理怂恿的,而是被故事欺骗的,如果想要夺回他们的精神制高点,只有用新的故事占去他们的灵魂内存,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我支持HK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
戴尔·卡耐基
反复读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就更加感觉在人固有的本性面前,道理和理性反而显得低端。(有些书读多了也许就不那么容易快乐了,就像那些剩女,见多了世面,反而不会被一两句虚伪的情话感动了。)
读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越发理解某种意义上讲,“群众的眼睛是瞎的”,无形的大手指向哪里,群体便只能看到哪里,在目之所及的狭隘视野里企图找寻包罗万象之真理,结果往往谬之千里。当然,群体也往往表现出超乎个人的道德感和奉献意识,但群体往往是极端而不稳定的。
秘密
《秘密》中的“吸引力法则”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分别从现象和本质层面介绍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巨大“宇宙能量”。前者的“念力”其实就是后者的“潜意识”作用。
阿德勒写《自卑与超越》,企图以更乐观的方式来解读潜意识,甚至想推翻弗洛伊德,证明人之理性与可塑。如果单从哲学和教化层面讲,我认同这个所谓的“个体心理学之父”,但从纯粹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看,也许真的没那么乐观。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
诸如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羊皮卷》(单从书中要求反诵读卷中内容这一点看,本质上还是通过强化心理暗示,进而利用潜意识控制行为)之类,可以作为一半心理学,一半心灵鸡汤的散文来看,倒是能改善点情绪。
诸如《催眠圣经》、《微表情心理学》、《FBI教你读心术》《冥想五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纯属扯淡,都不值得看五十页。
乐嘉的《色彩心理学》可以一看,但根还是在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有点意思,但我不大认同标签式气质分类法(尽管它有时候真的很能说明问题。)
还有很多心理学应用于社交、演讲、沟通交流等领域的书,回头再侃把。
……太晚了,睡了睡了。赶快关注点赞我,以后我分篇认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