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隶、汉隶
隶书又称秦隶、汉隶,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在笔法上继承了篆书的书写特点,主要是中锋用笔、圆转用笔,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笔画轮廓,比如横画,两端不能像楷书那样切笔入纸回锋顿笔收锋,呈尖角。隶书的撇画和捺画,也是行笔欲下先上,再往下行笔,做到先轻后重,撇画的写法:笔法至下半截略带向上回锋收笔,如下图,笔画末端显得厚重结实,要回锋收笔,整个笔锋藏入笔画当中,只见圆头不见方折转角。捺画可以上翘呈雁尾,但要视组成字体的其他横画没有蚕头雁尾时,方可如此处理。我们看到的小篆的写法就更能说明这个例子。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以后,小篆成为主流的文字,它虽然被大众所接受或认可,但写起来也是有要求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它要求中锋用笔才能写好。从文字书写的过程来看,隶书虽然对某些笔法进行了改造,但中锋用笔的笔法是没有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