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区博物馆里有一个1400年前的月饼,它是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纳230号墓出土的。它被称为唐代的宝香式胡饼。
这种月饼是用小麦粉制成的,经过模制和烘焙而成。它是圆形的,土黄色,表面图案清晰。中心是一个圆形,由两组珠子组成,周围是一圈连续的花瓣;外面装饰得像松针一样。月饼制作精巧,花纹错落,造型新颖独特,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糕点制作技艺。
阿斯塔纳公墓出土的宝香花月饼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实物见证,也是佛教文化艺术中国化的产物。
殷周时期。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就有一种瘦骨嶙峋、心地善良的“太师饼”,以纪念太师文忠,是中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西域时,引进了芝麻和核桃,为月饼的制作添加辅助材料。这时,一种圆圆的核桃仁蛋糕出现了,叫做“胡饼”。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巧夺天工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童话印在月饼上,作为一种食品艺术图案,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更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