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求,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凸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地位,不局限于农业振兴、农村振兴的单一范畴,而是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高度提出加快实施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强调农业现代化不能再成为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腿,农村不能再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农业农村不再处于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弱势地位,而是强调必须将农业农村置于优先于工业、城市发展的首要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提高乡村吸纳优质要素的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涵盖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还包括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评价。为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当前三农工作队伍中不懂农业、不爱农村、不爱农民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事三农工作的队伍素质不强,人员待遇低、流失现象突出。要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应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科教优势,强化政策激励,培育和造就一批农业产业科技领军人物、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基地作用,培养种植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精深加工人才。使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将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