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4日 11:01
从特点、规模等诸多方面考量,北京、上海、苏州都是历史名城中的特色城市,也处于13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排头兵位置。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些城市继续发力,展现出新气象。
北京:
1982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5年发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更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公示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规划
1月27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此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出台。此次修订也是在汲取多年保护成果基础上的迭代更新。
条例将北京世界遗产、文物、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等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范围涵盖北京全部行政区域,主要包括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为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也将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凸字形城廓、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等历史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列为重点内容。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保护名录制度。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普查情况,组织专家论证,依据有关认定标准,提出保护名录初选名单,向社会公示。条例提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明确提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负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并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三条文化带的保护责任人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责任人为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北京也将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条例明确提出,历史建筑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出租。北京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鼓励历史名园采取多种方式开放。
自1月18日起,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也开始征求公众意见。
规划提出,将重点保护三山五园联系老城的长河、御道、视线通廊,凸显首都功能与山水环境和谐相融的地区特色;延续三山五园地区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的特点,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环境,保障政治中心功能,突出文化中心功能,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充分保障首都功能的发展提升需求。
规划重点保护以山水环境为本底、以西山为屏障、以皇家苑囿为核心、以水系御道相互串联、各类要素有机交织的整体格局,以全盛时期的历史格局为参照,系统保护山、水、林、田、路、园、村等各类结构性要素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秩序。
规划通过构建以皇家园林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园林集群,保护河湖渠闸水利调蓄体系、古村落、历史道路、优秀近现代教育传播地、革命纪念地、农业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三山五园地区的山体、林地、河湖水系、各类绿地等生态基底空间,形成公园成群、绿地连片的绿色生态基底。恢复部分水系、湖面,开展补水工程;结合现状条件局部再现京西稻田景观。
规划提出,要重点保护香山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定光塔(玉峰塔)-颐和园知春亭岛的互看视廊、山体制高点眺望城市的视廊视域、开阔水面和重要城市道路眺望西山和玉泉山的视廊。塑造体现京华风范、山水意境、田园韵味的整体建筑风貌,织补打造文化街区的精品之作,形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城市精品亮点地区。
上海:
1983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2年发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千余历史建筑面向公众开放
苏州河42公里秀带贯通
继2017年底上海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后,至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实现基本贯通。
2018年1月,上海启动实施第四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提出逐步实现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贯通工程启动之初,中心城区(外白渡桥—外环线)苏州河两岸未贯通岸线约15.3公里。在这些区段中,共有63处断点分布在沿线黄浦、虹口、静安、普陀、长宁、嘉定等6个区。现今,除个别区段和点位外,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已基本实现开放。
苏州河两岸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全面考验了城市综合拓展能力。沿线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开展建筑、绿化景观、跨河桥梁、防汛墙、码头设施、道路立杆和架空线等整治工作。上海市住建委、市绿化市容局、市一江一河办在2020年初联合发布《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市容环境治理方案》,将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整体纳入美丽街区建设,在苏州河沿线20.2平方公里公共空间内打造生活秀带,释放更多临水空间,因地制宜打造更多类型丰富、彰显活力、更具烟火气的功能节点。
与此同时,上海已有1039处历史建筑面向公众开放,已有2458处历史建筑有了专属二维码,市民游客用手机扫描设置在建筑外墙或周围的二维码,便可获取相关的文字、实景图、音频、视频甚至VR全景导览。
自2018年起,上海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等6个中心城区率先开展建筑可阅读相关活动。历史建筑不仅可赏、可读、可听,还可触、可闻,衍生出讲述历史建筑故事的音频、视频、书籍、黑胶唱片等产品。建筑饼干勾勒出历史建筑外形,食品包装袋上印有二维码,扫描后便可进入阅读建筑页面。设计师还精心制作了武康味道香薰。
链接
上海一江一河规划
早在2018年,上海即已明确:逐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全面提升黄浦江和苏州河一江一河的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
2017年底,黄浦江45公里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如期贯通。2018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一江一河的规划愿景为:黄浦江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功能的汇聚地;苏州河则更强调生活气息,是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是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是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是亲切和谐、引人向往、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滨水场所。
苏州:
1982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7年发布《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已完成拥有百家博物馆目标
要做最江南的文化名城
1月27日,苏州市举行百馆之城发布会,宣布苏州已建成开放包含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102家。苏州市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
早在2012年,苏州即已通过了十大文化工程方案,第一次提出博物馆城建设推进工程。2018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中,苏州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使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家左右目标。
据了解,苏州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国有馆为主体、主题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各类博物馆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三五期间,全市备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623.2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571.5万人次。截至2020年底,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31759件/套,其中馆藏一、二、三级文物共14663件/套。
1月12日,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到2023年,通过大力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使苏州最江南 的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全面提升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历史遗存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星光璀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营商环境首屈一指。江南文化是苏州的最亮名片,找回江南文化的精神基因,重塑江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苏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与此同时,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将着力打造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