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问答 > 考研政治

2024考研:思修核心考点背诵整理(一)

发布时间: 2024-11-06 19:22

考研大纲已下来,的复习更加有了方向和动力,但很多考生并没有什么经验,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考研:思修核心考点背诵整理(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思修:第一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大学生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包括了三个部分: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系数不大,考试中常考章节,人生观的三方面内容要理解记忆,理解记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和实现人生价值。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人生与人生观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3.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4.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二、正确的人生观

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指明了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应确立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

3.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③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①树立正确的幸福观。②树立正确的得失观。③树立正确的苦乐观。④树立正确的顺逆观。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反对错误人生观

①反对拜金主义。②反对享乐主义。③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

①与历史同向。②与祖国同行。③与人民同在。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思修:第二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大学生要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包括了三个部分: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2.崇高的理想信念

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不大,考试中常考章节,考生需要对理性信念的概念特征理解记忆,对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进行理解并记忆基础知识。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①理想具有超越性。②理想具有实践性。③理想具有时代性。

2.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①信念具有执着性。②信念具有多样性。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3.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①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③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

1.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③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胸怀主义远大理想

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①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②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①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思修:第三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包括了三个部分: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不大,内容较多,考试中常考章节。考生需要理解记忆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的不同表现方面,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①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②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③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④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上。

⑤中国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①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②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③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做忠诚爱国者

(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推进两岸交流合作。③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④反对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

①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③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要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⑤认清和等各种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本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分子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3)增强意识

①确立总体观。②增强国防意识。③履行维护的义务。

三、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2.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①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③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①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②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③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①夯实创新基础。②培养创新思维。③投身创新实践。

思修:第四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三个部分: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坚定价值观自信

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不大,新增的章节内容,考生需要理解记忆价值观的内容,坚定价值观自信并积极践行价值观。考查方式:选择题

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党的提出,要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③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二、坚定价值观自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它从价值观的层面,清晰地展现了我们所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铿锵前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思修:第五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在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应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道德,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包括了四个部分: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较大,内容较多,涵盖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考试中的必考章节。考生需要理解记忆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清晰区分并记忆中华传统美德各内容,理解记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内容。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的本质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功能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③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4.道德的变化发展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或者叫作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①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②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复古论,另--种是虚无论。

2.继承与发扬中国道德

(1)中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道德是指中国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

(2)中国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理想而奋斗。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始终把利益放在首位。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中国道德的当代价值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主义的理想信念。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三、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③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①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①文明礼貌。②助人为乐。③爱护公物。④保护环境。⑤遵纪守法。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⑤积极引导网络。

3.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是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②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④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②提高职业道德意识。③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4、家庭美德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①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②注重家教。注重家教,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③注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2)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和文明相亲相爱。

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幸福的祝福。

5.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②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①学思并重的方法;②省察克治的方法;③慎独自律的方法;④知行合一的方法;⑤积善成德的方法。

(3)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四、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向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大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传播正能量。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3.引领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①知荣辱。②讲正气。③作奉献。④促和谐。

思修:第六章

本章内容:讲述了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律权威,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包括了六个部分: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培养法治思维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注意事项:本章难度较大,内容多,将之前三章内容合并为现在的一章内容,都是法律基础的内容,每年都是必考章节,考生需要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实体法律部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治思维,法律权威,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理解记忆。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律,而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党领导的新主义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1)我国宪法的地位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②原则。③尊重和保障原则。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⑤集中制原则。

(3)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①国体和根本制度。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是我国的国体。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项根本制度。

②基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主要有党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③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

(1)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关系。

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原则。

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与民法并列并互为补充的部门法。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3)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攻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

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i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5)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6)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

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2024考研:思修核心考点背诵整理(一)】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留求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