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16:27
(一)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两种情况: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必然发生。
2.意志因素是放任。放任是对危害结果的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
实践中,间接故意大致有四种情况:
(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发生。
(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后果的发生。
(4)行为人处于寻求刺激等动机和目的,而实施的不负责任的危险行为,造成不特定对象的危害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