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4日 04:31
打开手机,足不出户,便可轻松畅游博物馆。360度全息体验,3D效果触手可及,甚至比在展柜里看实物还清楚。
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南京博物院联合承办的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南京博物院举行。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强调当下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线上+线下的智慧博物馆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遇到了自创立以来最特殊的情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成千上万家博物馆仍处于关闭状态。疫情期间,云博物馆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全球各大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在线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流量和关注。
数量丰富、多种主题的博物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学习文化、增长见识,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线上游览博物馆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何让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文博行业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当天的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与新华社紧密携手,组织全国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国云展平台,上线了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在线展览,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广阔的网络世界。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南京博物院策划推出了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专题展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展览以春秋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展示了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内的9家单位的约250件(组)文物,这也是国云展平台第一个以5G技术方式开幕的展览。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一步步向数字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人们触手可及。
今年春节期间,当人们因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时,全国博物馆系统狠抓防控、主动应对,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涵盖在线虚拟展览、数字全景展厅、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网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看来,必须用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博物馆推广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云展览’风靡互联网,博物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博物馆走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平等多元包容的新博物馆体系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
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告诉记者,现代博物馆在创立之时,就是打破知识垄断,破除社会不平等的有力举措,是尊重个体、启发民智、展示多元、包容万物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
作为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当天下午,一场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题的论坛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国际博物馆协会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展开研讨。数字技术助力包容性博物馆博物馆的多元包容表达……学者畅谈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思路。
为配合这一主题,南京博物院联合八座博物馆展出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数百件文物,包括兵马俑、王子午鼎等知名文物。以前想看到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物,恐怕要跑上大半个中国。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也围绕年度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良渚博物院推出在良渚,看世界征集活动,邀请参赛者分享自己在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馆和遗产地的独特见闻;安徽博物院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推出原创展览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阐述北魏平城时代在华夏民族融合进程中的重要意义,领略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
如今,平等包容多元的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与游客的驻足欣赏。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一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普惠均等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显著特征,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馆功能和作用彰显,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交流互鉴指引博物馆迈向世界舞台。刘玉珠说。
(光明日报南京5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