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留学 美国留学

国外怎么过七夕节的,有什么讲究吗?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4日 02:30

2024年【出国留学】申请条件/费用/专业咨询 >>

留学院校申请条件是什么?留学费用是多少?学校留学专业都有哪些?

点击咨询

国外怎么过七夕节的,有什么讲究吗?

七夕节国外的叫法有好几种,有按照西方情人节的叫法翻译的,也有按照具体的日期翻译的,甚至还有直接音译的。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叫法:

1、Chinese Valentine's Day,

西方情人节叫做Valentine's Day,为公历2月14日,而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所以翻译上也就按照西方情人节的名称来命名了。

2、Double Seventh Day或者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七夕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两个七的组合或者是七月七日的翻译就是这个叫法的来源。

3、Magpie Festival

magpie有“喜鹊”的意思,而七夕节的传说当中,这一天牛郎织女是要在鹊桥上相会的。鹊桥是无数的喜鹊在银河上搭起来的桥,七夕节被叫做喜鹊节其实不怎么准确。

4、Qixi Festival

直接音译,七夕两个字的拼音代表,根本不需要翻译。这种直译的方式不太常见,但是偶尔也会有。

除了中国之外,日本、韩国都是过七夕节的。

日本七夕:Tanabata

这个词也是七夕的意思,但指的是日本的七夕节。

日本的七夕节起源于咱们中国的七夕,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可是在日本,却和情人节沾不上什么边。和日本新年一样,七夕可以许愿,把心愿写在纸条上,然后挂在树上。

韩国七夕:Chilseok

韩国也过七夕,英文是:Chilseok,英文解释是:A Korean traditional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Korean lunisolar calendar。

意思就是阴阳节,韩国七月初七的一个传统节日。

七夕节最常用的英语叫法还是Chinese Valentine's Day,也就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叫法更加让人容易理解,尤其是面对西方人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就能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了。

这个就像周总理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是个很好的译法。

七夕节在国外要怎么过?

七夕,大家知道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人过的节日。其实不然,在这中西文化渐渐融洽的当代,外国人也都会过中国七夕情人节了。小编告诉你日本的七夕风俗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称为“旧七夕”。竹枝上的愿望 日本自江户时代起,在七夕这天就有一种特殊风俗。日本人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好的这张纸签系在竹枝上,通过这样去祈祷自己的愿望会实现。据说一开始,是孩子们想利用这个节日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七夕这天她与牛郎夫妻相会,心情自然大好,这时候向她祈求,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织女的责任越来越大,她不仅要负责赐给孩子们巧手,还要负责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如爸爸不要再那么严厉,妈妈多买些零食等等。朝鲜的七夕风俗 孩子们以牛郎和织女为素材作诗。向北斗七星祈求长寿与幸福。蜘蛛网占卜法。韩国的七夕风俗跟中国的有一些不同。在韩国,织女是在天上管针线活的神,因此,妇女会向织女祈求赐予自己优秀的手艺。七夕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结上蜘蛛网的话,就认为是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也有另一种说法,妇女在酱缸台上摆放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灰上有痕迹,就代表祈求实现了。中国七夕情人节已经渐渐被国外认可。外国也有他们自己的习俗了。

西方怎么过情人节?西方都是怎么过情人节的?

情人节是哪位?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相爱的人之间互赠糖果、鲜花或其他礼物。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各国人民怎么过情人节?

美国:表白节

对于一个大男孩来说,如果有意中人,情人节是表达意思的最好时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这一天大献殷勤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这一天,如果没有收到鲜花,将是比较郁闷的一天。

通常来说,在美国情人节这天是男士表现的时候,女孩主动出击的不多,女孩有所表示的也不多,这一点和国内的情况有点不同。另外,在国内对于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来说,如果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节礼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请,就意味着恋爱关系的确定。而在美国无论男士是送花还是邀请,传递的只是一种爱意,女孩接受与否都不表达任何承诺。

对于一个美国家庭来说,情人节这天,年长的丈夫要请妻子外出共赴晚宴,年轻的丈夫除了要安排全家的情人节晚宴之外,一定要给妻子买来玫瑰花,有的还要买个比较贵重的首饰,除此之外,作为女儿的爸爸一定要给女儿买花和巧克力,否则女儿一定会嫉妒的。作为妈妈为赢得儿子的欢心也会在情人节给儿子买花和巧克力。但是爸爸不会给儿子买花,妈妈也不会给女儿买花。

加拿大:私家侦探最忙

在加拿大,每年的2月14日,不但忙坏了亲密的情侣,更忙坏了私家侦探,或叫“爱警”——他们此时的任务,不外乎帮助人们追查第三者。小编饶一句:咋感觉加拿大的情人节习俗这么腹黑呀?

其实在情人节前,妻子们就已发现一些可疑的迹象了,比如领口的唇印、陌生的香水味、毫无理由的缺席、神秘的电话等,但侦探们认为情人节当天是捉对爱情不忠者的最佳时机,因为有婚外恋的人都迫切地选择在这一天与情人幽会。

其实情人节只是一个开始,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们会在今天发现他们心爱的人变心的蛛丝马迹。此后两星期内,生意还会持续火爆。

法国:每天都是情人节

如果要选出一个全球最浪漫的城市,一定非巴黎莫属。在这种情况下,对法国人来说,2月14日的情人节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每天都是情人节。

尽管如此,商家们还是会挖空心思,想用这个特殊的日子大赚一笔。内衣厂商、香水厂商都提前推出了情人节系列产品。

情人节邮票更是风靡整个法国。法国邮政从1990年开始,就推出了情人节心形邮票,开始了一系列的邮票营销计划。而今,法国时尚品牌成为了情人节邮票的主角,香奈尔、卡夏尔等品牌相继上了邮票。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8%的法国人知道情人节,但真正过这个节的大多是25—34岁的年轻人,他们会在这一天交换礼物。大部分法国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一年的365天里都不知道如何照顾关心自己的恋人,那所有的巧克力和鲜花表达的更多是内疚,而非爱。当然,法国人的这一理念给商家们带来了很大危机。

中国:三个情人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

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

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泰国:用结婚证明爱情

在情人节这天登记结婚,是不少泰国年轻人的选择。尤其是那些从欧美留学归国、受过西方教育的泰国人,更是偏爱浪漫主义色彩。因此,2月14日不仅是情人节,也成了越来越多泰国人的结婚纪念日。

由于2月14日成了最“抢手”的日子,因此,在这天结婚的人都要早做计划,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订好了宾馆、礼物等。泰国人办婚礼现在多采用现代形式,在酒店办一场婚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经济不富有的,就找类似小宴会厅的普通饭店办婚礼,席间少不了开新人玩笑,也挺热闹。

除了“以婚示爱”外,也有不少泰国人选择了帮无家可归的小动物寻找归宿。每年2月14日,泰国报纸、电台广播就会公告哪有当天出生的小狗、小猫,请好心人认领。许多情侣或开车,或搭长途车来认领它们。

日本:鼓励老夫老妻过节

情人节对日本人来说,就是一个每一丝空气里都会弥漫巧克力香味的温情日子。

在日本,情人节就是大送巧克力的日子,这分为“本命”和“义理”两类。本命是指送给心爱的人;义理则是出于仁义而赠送,属于礼仪性质,如在一个单位里,女同事送给男同事,或是朋友之间的互相赠送。

但无论如何,情人节都只是20多岁小青年的节日。日本对27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有75%的人表示会和爱人一起过情人节;在已婚的夫妇中,只有五成人重视并会庆祝这个日子。

由于近年来,“无性婚姻”在日本有愈演愈烈之势,日本婚姻专家在今年的情人节积极鼓励“老夫老妻”们,要踊跃享受情人节的“特别之处”。

韩国:有12个情人节

“物以稀为贵”。对韩国人来说,2月14日的情人节似乎并没那么珍贵。因为在韩国,一年中竟有12个情人节。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这一天女孩子要给男友准备一份巧克力作为礼物。有来无往非礼也,3月14日自然成了男性回赠礼物的日子,这一天也叫做“白色情人节”,在送出巧克力1个月之后,韩国女生就能收到男生送出的白色糖果。

有意思的是,韩国人还顺势把其他每月的14日都贴上了情人节标签,巧立名目地起了各种名字。

1月14日为“日记情人节”,鼓励年轻人列出表白计划;;

4月14日为“黑色情人节”,恋人们应该吃一顿黏糊糊的黑色炸酱面,让长长的面条将两个人的心绑在一起;

5月14日为“玫瑰情人节”,这一天要为心爱的人送上一束火辣辣的红玫瑰;

6月14日为“亲亲情人节”,这一天你可能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肆无忌惮地接吻;

7月14日为“银色情人节”,一对银色的“情侣戒”将被列入购物清单;

8月14日为“绿色情人节”,相爱的人将去郊游,感受绿色的夏天和大自然;

9月14日为“相片情人节”,这天的相机中应该留下情侣们亲密的倩影;

10月14日为“葡萄酒情人节”,这一天西餐厅将迎来成双成对的男女顾客;

11月14日为“电影情人节”,这天情侣们将冲向电影院,分享一部电影;

12月14日为“拥抱情人节”,在寒冷的季节,还有什么比相拥更温暖的吗?

关于中外节日

我以前组织起来的,不知你用合不合适,呵呵
在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圣诞节。一般而言,圣诞节期间,人们会选择去教堂,唱赞美诗、吃圣餐。圣诞树,是节日期间特有的装饰。孩子们也会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圣诞礼物。我所在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从他们那里,我得知过去我们对西方其实由许多误解。以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重视家庭团聚的,好像西方更看重个人自由。其实不是。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圣诞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最好机会。有的留学生宁肯请假,也要回国跟家人团聚。在西方,人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形式。比方说,吃圣餐,起源于《新约•福音书》中“最后的晚餐”,即耶稣在被捕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上曾拿起饼和酒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基督教会据此而将其演化为圣餐礼。但在吃圣餐的具体做法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天主教中,圣体用无酵面饼表示,信徒不许饮葡萄酒;东正教允许信徒饮葡萄酒,使用发酵面饼;新教则是用一般面包和葡萄酒。罗马教会规定公历12月25日为耶稣圣诞日,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派则是在1月6日或7日过圣诞节,时间都不同。
不同的教派会有不同的仪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形成不同的过节习惯,相对来说,德国人的圣诞节会安静一些,英国在节日期间则要大吃大喝,开化妆舞会,载歌载舞。在澳大利亚,圣诞老人的形象决不会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而多数情况下,是身着短裤、背心,还有赤着胳膊的,这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可见,西方文化内部并非没有区别。相反,在节日期间,有一些仪式则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如家人团聚。英国人过新年也有守岁的习惯。所以要讲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绝对化。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她的传统节日主要和农业节气有关例如:一月一,是为春,百物复苏。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播种节,民间讲究吃炒豆子。三月三,看祖先,(清明节)。四月四,凤摆尾,也就是青苗节,意指五谷出苗,似凤摆尾,民间讲究吃韭菜合子。五月五,是端五,现在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实际上是纪念五谷收割,民间讲究用粽叶包米谢河神。六月六,逛庙会,农事已结。七月七,鹊桥仙,没有农活的日子,也就是找对象的日子。八月十五,月儿圆,找好对象该结婚的日子。九月九,要登高,民间讲究攀高意指来年更好(也有另一中说法,是避邪)。十月一,送冬衣,民间讲究上坟添土。腊月八,吃锅巴,意指已近年更,来春还早,要节约,民间讲究喝五谷杂粥。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除了某些单独的祭祀节日外,在大部分生产与生活类传统节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此外,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残存的农牧业生产性传统节日大多仅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适性的特征,并且局限于各地区的农村乡镇,或者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作为一年周而复始的年节,本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注重的节日,但在西方,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已经让位于基督教的圣诞节。虽然西方各国大多仍然在欢度年节,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甚至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性大节,而是世界各地同时欢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岁时节日。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与历史文化特征,节日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生产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征。还有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某种相似内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节”。但是,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无疑不会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不可能进行异地移植。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节日。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 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中国的现代节日文化越来越呈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托、精神升华转变的趋势。而在西方,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注重于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
要说中西节日的相同之处,就先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
(一)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二)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
由此可见中西方相同的节日中的共通的地方:
共同的节日比如5/1劳动节;3/8妇女节;6/1儿童节就是一种对于人权的尊重。而1/1元旦就是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和美好的愿望

雅思考试 托福考试 留学攻略 留学院校库

温馨提示:
本文【国外怎么过七夕节的,有什么讲究吗?】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