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2日 18:09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二十五课 古人谈读书
这篇课文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第二十五课 古人谈读书 小学语文同步课程辅导视频
同学们大家好这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五人谈读书,看一看古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读书这件事的。那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能够书写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然后背诵课文,借助注释,能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理解课文内容。我最难的地方的就是一定要理解名人他们所说的那种读书观,以至于让我们能够培养成良好的那种读书习惯。首先,我们来看在这节课当中需要掌握的需要会写个生字第一个字读作,使他是一个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耳朵,右边是一个行指的指左侧为耻辱,或者是羞耻。第二个字读作会,那他也是一个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言字旁,右边是美。左侧为教诲。第三个字读错位,左边是一个言字旁,右边是一个胃口的位组词,可以作为称谓。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三个字尺耻辱会教会为称谓。那这个字读作送。他是一个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言字旁,右边是一个勇主持,为背诵或者是诵读第二个字。读作起,他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山,下面是一个己读作主食可以作为其旨。这三个字能读作恒,他也是一个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竖心旁,右边是一个更。阻塞为永恒或者是很久都可以,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三个字。诵背诵起起止衡永恒。那这个字读作窥窥探的亏亏亏太多了亏,但他是一个。上面是一个靴子头,然后下面是一个规定的规组词为婚事,或者是窥探第二个字,发音为街。
上面是一个比下面是一个百,他是一个上下结构可以组词。为揭示。也可以就是比比皆是的鸡。第三个字读作缺缺少的区右边是一个否,所以这边的书写他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组词为缺少或者是欠缺,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三个字亏亏是揭示缺缺少。那这个字读作以他的表情一个语气词。首先我们第一个认识的古人就是孔子,孔子,我们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了。孔子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孔子呢,他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要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人包括他的一些教育思想都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那他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可以看出他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那孔子呢?他毕生主要就是写了一部论语。当然了,这部论语并不是孔子一个人写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孔子记录写下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一个书。他呢,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就是这种口口相传来记录下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谈话,那总共有二十篇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它属于是语录体,散文。那这个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史上被称为四书。美女在我国文化当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高,那宋朝宰相赵普就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看得出论语蕴含的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而且寓意也是非常深远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关于读书他有什么想法呢?首先敏而好学不耻,下文敏。是什么意思呢?你就是聪明聪慧的意思,耗在这里做个号,那他就是喜好的一次爱好的意思。不耻下问耻,就是以什么什么为耻。那下午呢,就是向比自己地位低或者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已。在这里是不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那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的来说就告诉我们一种学习态度,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就像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天下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就必须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以向不如自己,或者是比我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问题一尺,而是以它为一种可贵的精神来表明这种学习态度。这就告诫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那第二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在这里这个字读作四声为什么呢?首先,前面这个师。在这里就翻译成知道的一次,我们也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意思。那这个智能,他在这里是铜制,也就是智慧的意思。那这句话大体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孔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这里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谦虚诚恳,老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欺骗自己,自欺欺人,也不要不懂装懂,要学到真材实料,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自欺欺人。
这就告诫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坚持这种学习的态度。接下来又受到什么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莫而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这里这个时读作是因为在这里他是记住的意思。在这个夜呢。在这里并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满足的意思,诲人不倦诲就是教会教育。大体意思呢,就可以显而易见了。默默的技术知识。学习而感到不满足。诲人不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默默的记住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勤奋的去学习而感到不满足,教会别人而不知疲倦。显然在这里,这四个字组成组成的这一句话分别有三层含义。首先默而知之是什么意思呢?他就讲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是不断的积累,而不是说学一点忘一点,而是要一点一点的技术把它积累起来,这就是学习的方法。那第二个学而不厌,又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是讲的一种好学的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可以说是所知越多,未知就越多。那第三句诲人不倦呢?他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教学的态度,或者说是告诉别人或者是别人向你请教的时候,你应该持有的这样怎样的一种态度呢?就是一定要热情的去教导,或者是笑语教会别人。这就是木而制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三层含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以及教会别人的态度。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读书之道,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态度。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逆袭,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几个词组,并进行组词。这个尺啊,何止尺组织为耻辱,纸左侧围地址第二个第二组会教会没梅花送背诵。永有限?薛缺少缸水缸。那么这节课呢?我们主要就是要理解孔子告诉我们的读书应有的态度,首先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意思。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一定要掌握这几个重点字的意思。米就是才思敏捷,好就是好学,就是喜好尺呢,就是你什么什么为耻,所以这句话总的来说就是才思敏捷,而要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一定要区分前面这两句的只和最后这个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诚恳,这就是第二句的意思。第三季默而识之末而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定要注意这几个重点句的意思。志在这里就是记住的意思,他他不能独坐时,因为他的意思是记住的意思,在这里多做之学而不厌厌的意思并不是讨厌,而是满足的意思。诲人不倦的会就是教会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就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会别人而不疲倦就告诉我们这三层含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当中。总的来说,我们今天第一堂课学的这个选自论语主要就是讲到孔子带给我们的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告诫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耻下问。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好啦,今天这第一堂课就上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好同学们大家好这堂课呢,让我们进入五人谈读书的第二课时,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熹和曾国潘他们对读书的想法和见解,那这堂课的重点呢,还是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把它背诵下来,能够结合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来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难点,那就是一定要理解我们。这堂课当中,两位古人的读书观,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手相的男人是第一个古人叫做朱熹。猪心呢?他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手机呢,位于江西,在今天是江西,那他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呢?被称为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呢?我们常见的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呢?很明显,他就是为四叔著书立说的就是为了解释四书四书,就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还有我们熟悉的春日以及偶媳。他们都是描写了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情景,但是最终是为了揭示做人以及做学问的道理好,那接下来让我们去认识第二个古人。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呢,他是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人,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以及文学家。可以说它既有文学又有政治的材料。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的方包而自立风格,创办了晚清古文的一个湘乡派。而他的作品呢,主要有求阙斋文集,家书以及家训,还有文学之道。
其中家书和家训呢,主要收集了曾国藩与子女的书信往来。可以从中看得出。为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在政治上的远谋和现实。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朱熹,他对读书的见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余尝谓常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曾经的意思为就是说。我曾经说过,读书要做到三个到位,什么呢,就是心到眼到合口道。那?卓鑫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直接点名的就是对自己读书的看法,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合口道。这就是竹溪总的观点和看法。为什么要做到?心到眼到呢,首先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麦浪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随意。也就是不经心的意思,随意的意思。大意就是心不在这个书本上眼睛了就不会仔细的那么去看了心和眼。既然都不专一,那么只是去啊,随意地去朗读,那就更能够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那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在这句话当中,主要就是解释了读书三到四之间的关联,强调这三方面做好了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就不会很好。知识也记不牢靠,既不能记住,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就主要阐明,想到他是最要紧的。
为什么说呢?因为只有心到了读数时,我们才能起到效果。辛集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反问起难道的意思?心既然已经到了叶安,会看不仔细看谁会读不正确吗?这就是大概意思,作者是通过这个反问句来把全段的结束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说明。读书时候呢,一定要用心,只有用心了,才能叫真正的读书,才会有读书的效果。这就是内心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做到三道。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我们再去认识一下曾国藩,他对读书有什么见解呢?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他对读书的认识吧。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个概念在这里就是表示一个语气词可以不用翻译世人在这里就是指读书人。志就是志向。十就是见识,哼就是这样恒心,所以这句话大体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读书人读书的话首先第一,一定要有志向有目标。第二要有识,也就是要有见识。第三就是要有恒心。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作为读书人呢,有目标有志向,然后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在持之以恒。所以说,曾国藩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这三个有有致。有时和九蘅。那有时有志何有恒?他们有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要有这三个方面呢?那曾国藩就解释了,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以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那在这里,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具体来看一下。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钻就是表示肯定一定的意思。下流那就是下等劣等,这就叫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无尽就是无止无尽无休,无止没有止境,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仙辉就是看的意思。嗟唔使锗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大体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有志向就一定不甘心做一个略等下等的人,那有现实呢,才知道学无止境触感,因为稍微得到一点知识,九次满自足,这就像河伯之观海青蛙只关心这样的人呢,他都是没有现实的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断,还是指一定的意思就一定没有办不成的事。这就是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做到有致,有时和永恒。最后,曾国藩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再一次强调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有时有志何有恒?在这里,最后这一句也是一种强调和总结,再一次点名,有时和有事有恒作为读书时不可或缺的三要素。那么接下来我希望同学们在通读一遍关于朱熹和曾国藩对于读书的理解那读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来做一下例题来加深一下他们对读书的理解。古人对读书的理解。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曾国藩的读书三友。那这三友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这三友指的是什么呢?我们都很清楚,三有就是有志,有时何有恒有事有事就是指的,一定要志向有自己的目标。有时呢,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那永恒就是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要有恒心和毅力。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呢?那这三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志气才能读好书,读好书才会有知识,有见解,有想法,有见地,而且有知识的人,他就越会觉得自己吃是少所知越多位置就越多。因此读书就会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这就是这三者的关系。那么,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当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呢?比如说曾国藩提到的有恒。那我们一定就要克服自己的懒惰心理,不要半途而废。读书一定要坚持到底,那怎样做到坚持到底呢?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有了目标之后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不断的去努力。就像曾国藩一样,虽然比贼还笨,但是他勤奋和努力才造就了他成为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真才实学的人物。所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从第一课时当中,我们想到的猪心。它告诉我们,要做到心到眼到合口道,告诉我们读书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只有用心了眼罩和口罩了,那么我们才能读到书当中,真正的精髓。那第二部分选择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当中的家书,主要讲的就是那曾国藩告诉我们的读书三有就是有致。
有时何有恒?好了,在这堂课当中,我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那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读书的过程当中呢,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理解,谢谢大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
1、会写一类字
耻:chǐ梗(雪耻、耻笑、羞耻)
诲:huì (教诲、 训诲、诲人不倦 )
谓:wèi (所谓、无谓、谓词 )
诵:sòng (背诵、传诵、诵读 )
岂:qǐ (岂不、岂敢、岂能 )
恒:héng (恒星、恒久、恒定 )
窥:kuī (窥视、窥探、窥测 )
借:jiē (皆大欢喜、有口皆碑、比比皆是 )
缺:quē (缺少、缺乏、缺点 )
2、会认二类字
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3、多音字
为:wéi (认为 )wèi (为何 )
好:hào (爱好 )hǎo (好人 )
4、理解文言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
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以……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这里读zhi。⑦厌:满足。⑧诲:教诲。
【译文】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
【注释】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三
【注释】
① 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问题归纳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6、课外知识点
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3.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八、教材课后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 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C.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 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 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力。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 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学习需要重复,小学的学习更是需要不断重复,通过预习、复习与平时的反复听、看、背、说去积累,去掌握,空闲时给孩子们听一听课文朗读,带着孩子读几遍课文知识点,让孩子们更容易学进去,记得住,在点滴中不知不觉收获进步。
如果喜欢请收藏和转发,也欢迎与我私信交流,做不焦虑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