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4日 08:51
逆袭“双一流”!28所高校,人才实力比拼!
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近年来,随着教育环境持续改善以及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扶持,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各高校间需要比拼的不仅局限于经费投入,其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
梳理首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非这两个工程高校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比“985”高校多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比“211”高校多25所,这28所高校堪称首轮“双一流”新贵。入选“双一流”标志着它们将在办学层次、办学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质的突破,可谓是新的跨越。
然而,入选“双一流”并非一劳永逸,面对5年一周期以及“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新晋“双一流”高校更需放大招、出实招、使硬招,尤其在关乎高校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上必须严阵以待。那么,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2016-2020年)这28所新贵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成绩如何,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人才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任。以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为参考,高校中学术人才建设梯队通常包括以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资深学术权威;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代表的中年领军专家;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为代表的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各类模范先进教师等,他们或者是学术领域内的佼佼者、或者是某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或者是重要教学成果奖的获得者,不管是哪一类人才,均为高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双一流”期间,这28所高校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同样有着亮眼的成绩。
“定海神针”:资深学术权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从2000年授奖至今,已有35位获奖者,他们均是万里无一的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共有10位科研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是28所新贵大学中唯一拥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高校,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曾庆存院士被授予这项荣誉。曾庆存院士是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两大领域的专家,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国际气象学界公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据悉,曾庆存院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招收地球流体力学、大气环流等方向的研究生。
在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获奖数量中,28所“双一流”新贵中有10所高校领先。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和云南大学均斩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项上有所收获;成都理工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上成就均是这些高校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摘取的骄人成果。
院士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除“三大奖”获得者外,高校拥有两院院士的数量是衡量其学术能力与师资力量的重要指标。
首轮“双一流”期间,两院院士共增选两轮(注:分别为2017年、2019年,2021年增选数据未计入首轮建设周期)。28所新贵中有4所高校在两院院士增选中有所收获,且集中在京津地区。发端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再次 “出圈”,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2位在此从事研究生培养指导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教授增选为两院院士,如贺泓院士、孙凝晖院士、邵明安院士等。
其余3所高校各增选一位院士。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本土走出了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教授增选为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顾东风教授也顺利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同年,天津工业大学夏长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天津高校唯一入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骨干力量:中青年教师人才
相比于资深学术权威,以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为代表的中青年教师人才则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高校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016-2020年,28所“双一流”新贵中有18所高校的69位教师获得国家“杰青”“优青”项目资助。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两大项目上名列前茅。尤其在国家“杰青”项目上,北京协和医学院有7人获得资助,中国科学院大学有4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3人,郑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各有1人获得“杰青”资助。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1所高校则拥有国家“优青”人才。
发光发热:模范先进人才
从以上两大人才梯队的建设成果上不难看出,在资深学术权威和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建设上,综合类、理工类和医药类高校较为领先。事实上这28所“双一流”高校以特色类院校居多,所以在人才队伍的比拼上,并没有一个万能适用的模板去评价某一所高校,比如,体育、艺术类特色院校虽然在院士增选等领域不占优势,但这些院校在各自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也同样不输其他高校。
例如,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凭借在运动科学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累累硕果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以郭黎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承担了2项国家击剑队的奥运攻关服务工作,成功助力2020东京奥运会击剑工作。在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工作中,以刘宇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积极对接我国各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全面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为中国冰雪插上科技翅膀,也为运动健康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方向。
同样助力冬奥会的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团队,本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由中央美术学院杭海教授与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李文龙、首饰专业教师刘骁等师生团队设计。
此外,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教授荣获教育部2019“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国美术学院的杨奇瑞教授荣获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央美术学院的周令钊教授荣获2019年“最美奋斗者”,他曾参与我国国徽和人民政协会徽设计以及重要纪念邮票等代表中国形象作品创作等。在获该项荣誉之前,周令钊教授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教学和创作等本职工作。在这28所新晋高校中,一定不乏像周令钊教授一样的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也许没有各种荣誉的加持,但他们同样助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百舸争流:“双非”潜力股
在如今的高教格局下,不少发展势头迅猛的“双非”高校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媲美“双一流”高校。
如在2017年和2019年两院院士的增选上,昆明理工大学有2位院士当选,数量居“双非”高校之首,另有,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18所高校均当选1位院士,可以说,人才建设颇具峥嵘之相。
在国家自科基金“杰青”“优青”项目中,陆军军医大学近5年新增了7位国家“杰青”和12位国家“优青”,居“双非”高校第一位;其次是南方科技大学,以5位国家“杰青”和9位国家“优青”的成绩位居第二;深圳大学以3位国家“杰青”、11位国家“优青”位居第三。还有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等40所高校均新增了国家“杰青”人才。它们,均是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强有力的竞争者。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科研创新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资深学术权威还是中青年拔尖人才,亦或是教学名师,他们都是高校建设中的“财富”。
五年,对一所高校而言,时间并不长。但在高等教育格局日新月异的中国,五年,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周期,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首批“双一流”建设的28所新贵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这项重要战略打破了以往“985”“211”的藩篱,使得更多的高校加入了这一发展的“高速轨道”,而挑战也是同样的,“双一流”建设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终身制,在建设过程中,入选高校的建设水平、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都会被纳入考核。时值第二轮建设名单公布,一众实力“双非”在“虎视眈眈”,争创一流。因此,在建设“双一流”的重要支点之一——人才队伍建设上,首轮“双一流”新贵们更要厉兵秣马,且看它们在下一个五年的表现。
[1]尹雪聪.“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4):10-11.
[2]闫向龙,冯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20(24):12-13.
[3]植子伦.“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研究[J].大视野,2019(01):67-72.
[4]中青在线:曾庆存:“我还没有登顶”
http://zqb.cyol.com/html/2020-01/14/nw.D110000zgqnb_20200114_3-12.htm
[5]人民日报:为了大西北的绿水青山——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http://www.igsnrr.ac.cn/xwzx/xwdt_cmsm/201809/t20180918_5084728.html
[6]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校报总第239期
https://www.cafa.edu.cn/st/2021/90621347.htm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