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我国高等教育重镇,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所“双一流”高校。其中的合肥工业大学被称为中国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在六十年代初就进入了国家重点大学行列。
但“双一流”光环之下的合肥工业大学这些年过得并不如意,为何呢?
已经连续多年未能以牵头单位身份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作为一所传统工科名校,迟迟未能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唯一A类学科是管理学,机械工程仅存“机械四小龙”之名。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历来被认为是高校科研实力的“试金石”。能否以主持身份获得某一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也成为判断学科水准的重要参考。
然而,作为我国工科名校的合肥工业大学,自从主持完成的“CRI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已经连续14年无缘主持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期间,合肥工业大学曾6次以参与身份获奖,但同为“机械四小龙”的燕山大学虽沦落为“双非”仍主持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今年,该校再度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而合肥工大颗粒无收。
合肥工业大学入选“211”工程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当年学校抓住机遇,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一直被传为佳话。
但该校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建设的“宣城校区”,虽有助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在科研领域给予合肥工大强力支持。
身为“机械四小龙”,位居汽车工业发达的合肥,拥有良好学科基础和产业基础,但倾力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机械工程,而是管理学。诚然,在杨善林教授的带领下,这个在合工大本为“鸡肋”的学科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便跻身国内一流,并成为该校唯一的“一流学科”。
但身为“机械四小龙”之一,机械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退出全国一流行列也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在经费方面远远不如合肥工大的燕山大学,机械工程仍然保持了A-水准。
燕山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曾经是“同门师兄弟”,但该校的命运更为坎坷,在机械工业部争取“211”名额失败,后因迁校无缘争取省属“211”名额,划归河北后,因“抱养”身份一直不受重视,经费捉襟见肘。
就是这样一所“没落”高校,以有限的经费和支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近二十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主持获奖超过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