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03:28
傅莹在演讲伊始指出,据她观察,当前中美舆论对两国关系的看法比较多元、复杂,对彼此战略意图的负面猜测不少,而南海问题似乎上升到中美之间地缘战略较量的高度。
“但现实生活的中美关系又是另外一幅图景。”傅莹指出,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三年六晤,议题极其广泛和丰富。经济合作深化、军事交往增多、民间交流频繁,在气候变化、核安保等跨国议题上,中美合作开始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舆论和现实中的中美关系,哪个才是真实的?亦或都是真实的?”傅莹提出疑问。她说,“中美关系在舆论一端相对于现实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落差,或许正说明两国需要重建共识。”
傅莹将中美学术界的观点各自归结为三个方面。
美方一是质疑美国政府长期奉行的对华建设性接触政策,呼吁制订新的对华大战略。二是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产生困惑,“中国崩溃论”再度流行。三是认为中国最终取代美国充当世界“老大”,表现出对美国丧失全球领导地位的担忧。
在总结中方学者观点时,傅莹说,首先,中国学者普遍认同稳定发展对美关系的做法,主张建立新型合作架构。第二,中美需要在更高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协调。第三,中美关系形态正在发生质变,正向“合作可以成大事,相争也可能坏大事”方向转换。
傅莹指出,中国在学习和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努力发挥更大作用,但美国没有像预期地那样展现包容,而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继续表现出排斥和压制,对中国提出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倡议作出拒绝、阻挠的姿态。美国传递给中国的信息是:“21世纪的贸易规则不能由中国制定”。这些都在刺激和影响着中国人对外部环境的看法和判断。
在谈到南海问题时,傅莹说,“最近在南海出现的紧张局势集中地反映了当前面临的风险。”
她指出,美国媒体和智库很多关于南海的文章中的观点都缺乏事实基础,“例如,认为是中国在挑起矛盾、扩大领土和权益索求,在欺负小国。一些文章甚至分不清西沙和南沙。”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傅莹详细介绍南海问题的本源是围绕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权益之争。美国构成南沙争议复杂化的新维度,“亚太再平衡”战略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越来越有针对中国的色彩。
傅莹指出,“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在南海拉偏架,甚至于直接走向前台插手干预问题,是争议复杂化的背后推手。而这个原本是局部和可控的岛礁及其附近水域之争,正被美方描绘成两个大国的地缘战略之争。”
她强调,东盟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争议扩大化的风险,与中国围绕缓和紧张和防止新的单边挑衅上正在加紧磋商,中国外长王毅提出处理问题的“双轨”思路得到东盟不少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在南海的利益诉求多少年来一以贯之,就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性和维护地区和平安宁的需要。”傅莹说,“中国人民和政府始终对涉及领土主权完整的问题抱有极强的敏感性,绝不会允许那样的事哪怕在局部重演,这是外界在看待和判断中国时必须了解和考虑的。”
傅莹指出,南海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航道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生命线,必须确保这里的航行自由和安全。在这方面,中国与各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在这方面的责任和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
傅莹最后说,中美关系已成为中美两国彼此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它的走向对世界的前途和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共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傅莹还回答了在场师生关于中美关系、南海、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