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05:55
诗歌说节气,古诗词中的“立冬”
立冬,四节气之一(立春,长夏,立秋,立冬),是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天是尽头,万物皆集。”这时,植被枯萎,昆虫被掩埋,庄稼被收割和晒干,它们被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人们开始酿酒腌制蔬菜,准备过冬。明代诗人王有诗《立冬》曰:“秋风吹旧庭,黄叶过。半个月一点禅光,这一夜比昨天还冷。”
古人非常重视季节的变化,作为四季周期结束或开始的节气符号,冬季的开始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干了一年的老祖宗,往往趁立冬休息一下,犒劳全家的辛苦。“立冬补冬,补空口”这句谚语是最好的比喻。
《礼记月令》记录:“又是一个月,又是立冬。立冬前三日,太史帝曰:‘立冬一日,圣德在水中。’田字奈斋。立冬之日,天子亲往北郊迎冬。还有,是对死亡的奖励,是对孤独的遗憾。“在古代,在这一天,天子有从郊区迎接冬天的礼物,并有给大臣冬衣和同情孤独的制度。向后的方向大致相同。
古代有许多吟咏立冬的诗歌,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不同的心情和感受。
曹操在三国时写过一首诗《冬十日》,说:
十月,北风挥之不去。
天气晴朗,霜冻很大。
公鸡早上叫,鹅向南飞。
鹈鹕潜伏着,而熊生活在洞穴里。
钱筐停了,农场收了,积了。
逆向旅行是为了与商人交流而建立的。
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渴望。
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北伐回五环途中看到的北方十月初的景色。猛禽都躲起来不见了,连熊都在洞里睡觉。农民放下农具,停止了劳动。收割的庄稼长满了麦田,酒店也在安排中,以容纳旅行的商人,这表达了诗人征服北方的艰辛感。
范成大《立冬夜舟中作》宋代诗:
人一年比一年老,感冒随雨加重。
看山上的柴火,看底下的渔灯。
浪数千,沙痕少棱。
峨眉要想回景,必须待到天明。
这首诗是在初冬的夜晚在船上写的,描述了诗人看到的夜景。山顶上有樵夫点燃的篝火,渔夫点燃的渔灯倒映在水底。灯影似乎随着海浪的摇晃而成千上万重。在初冬的这个寂静的夜晚,诗人觉得自己进入了老年。
当代诗人苏轼的《冬景》首诗写得很独特,说:
荷花枯萎了,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菊花的花枝也为寒霜而骄傲。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是在橙黄色、橙绿色的深秋和初冬季节啊。
写初冬的时候,荷叶败了,遮不住雨;菊花依旧,还有傲霜的树枝。在诗人看来,初冬是一年中最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立冬也是咸菜季节,据说起源于周朝。当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大的菜缸,莼菜(大白菜)腌制一个月就可以吃了,很“脆美”。根据唐代的小说,金陵的士大夫们嚼着荸荠菜,“闹了十里”。这就有些夸张了,但如果咸菜保存的好,好吃,有吸引力,就绝不是空谈。
本文原载于 《光明日报》 (作者徐廷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