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7日 03:01
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共98项(组群)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此外,由沈元恺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附属设计院建筑师)、张剑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等共同设计的西安市报话大楼同期入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一个区域内的建筑群整体,内中涵盖不同时期的建筑,分别有20世纪50至90年代的不同时期的建筑,主要有50年代建成的教学主楼及东西楼建筑群、60年代建成的学校原印刷厂(今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60年代的学校老图书馆(现有校史馆、地裂缝遗址)、50-60年代的学校体育场及其附属建筑、80年代始建的教学大楼(1985年始建,1991年建成)及在保持原有60年代建筑风貌基础上复建的行政楼等。
教学主楼建于1955年学校筹建之时,建筑面积12247平方米,由上海华东设计院设计承建。整座楼古朴端庄,楼体局部精雕细琢,中式的简化斗拱、柱脚与西式的团花、屋顶完美结合,显示出设计者巧妙的构思,也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建筑的风格特色。与雁塔校区教学东楼、教学实验西楼构成一个建筑群落的有机体。
一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大门,东侧那座灰色二层小楼便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这座小灰楼的前身,是学校的一座老印刷厂。2006年,小灰楼经刘克成教授一番设计改造,变身为贾平凹文学艺术馆。9月2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110周年校庆之日,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馆迎宾。
并校之初,学校的图书馆是一座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的苏式三层建筑,古朴稳重、落落大方。最早的一批图书是并校之初的先贤们从四所母体院校跋山涉水整箱搬运而来,知识和精神就这样一代代得以传承。然而,老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地质结构很特殊,在时光的演进中,出现了地裂缝。一条构造性主地裂缝与三条次地裂缝由东向西横贯了西安建大的教学北区,危及一批校园建筑,老图书馆受影响最深。到了1985年,老图书馆的楼宇基础已开始沿纵轴线局部开裂,并伴随出现了四条裂缝。裂缝逐年扩大,致使墙体开裂、承重梁柱断裂,建筑物整体沿纵轴线北半面上升、南半面下沉,高差达10厘米。1999年,地裂缝又有新的活动,老图书馆的开裂错位明显加剧,墙体拉裂使门窗变形无法开启,主要建筑构件受到严重损坏。老图书馆彻底成为一座危楼,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师生安全。为了确保师生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西安建大于1999年底全面封闭了老图书馆,及时转移了馆藏书籍。2000年8月10日,老图书馆在师生无限的留恋与遗憾之中被拆除了。为了纪念老图书馆以及表达全校师生对它的怀念之情,学校对老图书馆采取了不完全拆除的方法,正面的部分基础和东面部分被作为遗迹保留下来。残余的部分建筑体,学校依照老图书馆原有的风格,将其改建为别具特色的校史馆。同时,学校在新辟的校史馆前小广场、老图书馆的遗址上,围砌了一座长约15米、宽2米、高不足1米,形体不规则的水泥台,将那个地裂缝包围在台中。
并校初期,体育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等学校,一建校就有了规范的体育教学,健全了体育组织。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注重体育设施的建设,修建了一批运动场地,足球场有四个,篮球场就更多了,有四五十个。1957年4月,学校的田径运动场基本建成,是当时西安地区高等学校少有的。学校配备了当时国内高校一流的体育设施,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单双杠、高低杠、鞍马等一应俱全。
教学大楼于1985年始建,1991年建成,造型富于变化,显示着改革开放的活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行政楼已原貌复建,在原本的外貌基础上多加盖了一层,但仍然保存着表征性的顶楼红星标识。
西安市报话大楼,又称西安电报大楼,位于西安北大街西华门十字东南角,总建筑面积1.9万m2,1959年动工兴建,1963年竣工使用。与1958年建成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姊妹建筑,是当时西安的电信通讯枢纽,也是当时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早期标志性建筑之一。
截至目前,全国已拥有20世纪建筑遗产396项,它们涉及纪念建筑、观演建筑、会堂建筑、教科文体建筑、住宅与住区、办公建筑、宾馆建筑、交通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十几种门类,时间跨度百余年。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部分素材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官微、华商报、《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