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学习经验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五到十章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2日 10:57

第六章

1.工资的形式:(1)基本工资;(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3)福利。

2、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者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3.基本工资的具体形式有:工资率,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

4、工资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5、货币工资概念:是指雇员以货币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6、实物工资:雇员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7、名义工资: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8、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9.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10.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11、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12、计时与计件工资两种工资形式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

13、工资具有哪些职能:(1)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2)激励职能;(3)调节职能;(4)效益职能。

第七章

1.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有:(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2)政府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策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动;(4)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5)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

2、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1)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因素;(2)分配形式;(3)企业经济效益。

3、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1)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2)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3)原材料价格的变化;(4)产品的销售状况;(5)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6)企业在不同效益水平时期工资分配实行“以丰补歉”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7)企业劳动管理水平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第八章

劳动就业:

1、定义: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基本条件:(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

3、就业人数比率

4、充分就业的内涵:(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种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总之,充分就业一般说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当充分就业实现时,并不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

失业:

1、概念: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2、失业的界定是以劳动力是否面向市场为依据。如果他们没有从事市场工作,如只是从事家务等非市场工作,且没有在市场上寻找工作,就不能算作就业,也不能算作失业,即只有面向市场的经济活动人口,才能计算为就业人口或失业人口,否则为非劳动力。

3、失业率

4、年失业率

5、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6、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7、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呢?经济学家们认为与下述因素有关:(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不断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又不断的离开劳动力市场,这样频繁的交换工作,使得失业率逐步上升;(2)工资刚性程度增加。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最低工资立法有关,由于政府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因而提高了人们接受就业的工资标准,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另一方面,也与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增大有关;(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4)结构性失业增加。新兴行业的快速兴起,传统的劳动力教育和知识结构已不能够满足时代需要,所以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空位需要填补。

8、研究就业和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9、奥肯法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

10、影响就业的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

11、 当就业弹性等于1时,说明就业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当就业弹性小于等于0时,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少了就业岗位。

第二节:

1、萨伊的就业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凯恩斯的就业观点:凯恩斯理论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3、凯恩斯提出的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1)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3)应该采取提高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4、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理由:失业率低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和较高的总需求水平,这时雇主竞相雇佣劳动力,结果引起工资较快增长;反之,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过剩和较低的总需求水平,工资的增长也就会放慢。

5、配第-克拉克定理定义:是以若干个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系列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第四节

1、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性失业及其他类型失业。

2、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3、摩擦性失业的特点:(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2)失业期限较短。

4、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2)信息是否完善;(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如果社会福利安排过于慷慨,则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谋求职业。

5、结构性失业定义: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6、结构性失业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结构性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结构性失业往往与产业的兴衰、经济的区域转移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两者又都与技术进步有关;(2)失业周期较长(这是因为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如技术进步使大量的工人被机器设备取代,或经济不景气、产业衰退迫使大批的工人失去原有工作等,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和改善。)。

7、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8、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2)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9、隐性失业的特征:(1)表面上就业;(2)无法准确识别。

10、其他失业类型种类:(1)季节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3)自愿失业。

第九章

1、人力资本理论的及经济学家代表:(1)舒尔茨:代表作《人力资本投资,由于在人力资本理论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舒尔茨荣获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贝克尔:代表作《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3)明塞尔:其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他发现收入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在人力资本的质和量上存在差异。

2、人力资本的含义: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3、人力资本的特点:(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存在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4、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保健。(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5、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对国家来说,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企业来说,可以使利润增加;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则可以带来收入的增加。)(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6、从微观教育投资的角度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1)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2)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收益。

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8、劳动力流动所涉及的主要成本:(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4)离开家人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9、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年龄;(2)家庭;(3)教育;(4)流动的距离;(5)失业率;(6)职业许可制度;(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8)国际环境;(9)工会;(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

第十章

1、歧视的类型:(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称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最后一种歧视中接受正规教育歧视通常被称为前市场歧视或称为过去市场歧视和间接市场歧视。

2、工资收入歧视的概念: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

3、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通常,劳动力市场被划分成两大不可竞争性类型: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工作所对应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初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则往往是较低的工资收入,不稳定的就业岗位,较差的工作条件,较低的技术水平和寥寥职业发展机会。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4、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类型:(1)性别歧视;(2)年龄歧视;(3)经验歧视;(4)身高歧视。

5、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政策: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系列旨在消除歧视的反歧视条例,并有相应的法定机构对其监督执行,该机构被称为平等机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包括:(1)教育及推广。(2)法例及指引;(3)研究。平等机会委员会委托有关机构进行研究工作,以增加对歧视问题的认识及监测社会人士对有关问题的态度转变;(4)调查及调解。

第十一章

1、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1)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故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2)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3)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的评价与度量;(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2、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特点的主要原因:(1)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因此在比较两类部门工资水平时,不能仅仅考虑制度工资,还要考虑其他工资性收入;(2)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低于各类企业部门,工龄的增长与职务的提升带来工资的增加;(3)公共部门的职业结构特点使得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4)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5)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3、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在个人所得税中,劳动者承担部分税收,雇主承担部分税收。(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工会的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除谋求劳工本身权益的职能外,还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具体包括:(1)经济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3)社会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5、(第377页)了解竞争与保障(老师讲课时有划的分点记录):

(1)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尽量降低人工成本,特别是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

(2)从表面上看,降低工资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其中存在着极大的矛盾:A、如果工资不断下降,甚至降低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临界点,就有可能破坏劳动力的再生产;B、假若存在着极为低廉的工资且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就无从发挥作用。

(3)为了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稳定的发挥作用,而不使其一味的放任自流和自由发展,建立保证其正常发挥功能的制度结构体系就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工厂法、劳动法等法律;另一方面通过推行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

6、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1)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7、收入政策定义: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

8、收入政策采取的形式:工资和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激励、经济惩罚。

9、人力政策新的内容:(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3)激励就业的措施;(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五到十章】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