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学习经验

2020年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二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2-04-09 23:06:02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难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考核知识点】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 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11、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2、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答: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3、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有:(1)综合性比例(2)部门之间的比例(3)部门内部的比例(4)地区之间的比例(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

14、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答: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2)轻重产业结构、(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组合与构成状况,形成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从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1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16、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答: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17、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8、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答: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19、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温馨提示:
本文【2020年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二】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5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