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给新出生的长子一鸣拍了86张照片,并逐日记录下孩子在身体、动作、语言、心理方面的种种发育状况,展现了一个孩子从婴儿到幼童再到儿童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为二十四章,将细致的日常记录与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并附有陈先生有关儿童教育的心得体会。其中某些观点对现代儿童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推荐理由:
1. 对儿童长时段的细致观察。
在808天里,陈先生对自己的儿子做了无比细致的观察,对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做了记录。这些记录无比琐碎,但是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陈先生深切的爱,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欢喜。
第248天 (79)现在看出事情可玩笑的地方:看见他堂兄同狗玩,他大笑起来,从前除非你同他游玩他才笑,不会看见别人的事情笑的。……
(82)他独自坐在摇篮里玩的时候,忽然叹了一声“ha——”
(83)知道门的方向:他祖母抱着他走到房门的时候,他就要她开。他祖母不开,他把门敲敲抓抓。
2. 采用了大量的科学材料,具有研究基础。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儿童行为的记录,而且收入了大量当时可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例如在对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中,他既引用了既有研究者的研究:
(第474页)
又自己进行了团体测试:
(第476页)
3. 历经多年,一些观点仍不过时。
陈鹤琴先生写作的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然而尽管如此,他的著作并不仅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其中仍有一些具有生命力的观点。例如:
“环境愈复杂,学习的机会愈多;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愈快。”
“不要任意摧残儿童的动作,施行种种消极性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