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教育那些事儿
掌握一手教育资源,帮助家长学子成就未来!
发布时间: 2025-04-07 21:51:15
在宋代,"学士"主要指翰林学士、馆阁学士等高级文职官员,其选拔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进士及第:宋代翰林学士多由科举进士出身,需通过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更易入选翰林院。
制科特举:通过皇帝特诏举行的制科考试(如"贤良方正"科),成绩优异者可直授馆职。苏轼即因制科入等授直史馆。
考试遴选:通过"馆职试"考核经史、诗赋,如宋仁宗时设"学士院试",考经义五道,上等者授学士。
大臣荐举:宰相、枢密使可推荐才学之士,如欧阳修举荐苏洵任校书郎。被荐者需通过"阁试"(秘阁考试)。
恩荫入仕:高级官员子弟可通过荫补入馆阁,但需通过考核。如宰相子孙可荫补为校书郎。
皇帝特授:因文才受赏识直接任命,如杨亿11岁以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才学标准:需精通经史、擅长诏诰文书,翰林学士有"代王言"的职责。
品行审查:要求"忠勤廉慎",宋真宗曾亲查学士候选人家世。
宋代学士选拔体系融合科举、荐举与考试,既重才学又严品行,成为培养宰辅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两宋49%的翰林学士最终升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