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识
通古知今,博采众长。
发布时间: 2025-04-08 01:51:19
“巢”字的形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其演变过程兼具象形特征与文化内涵:
象形造字
商周时期的“巢”字下部为“木”(树木),上部为鸟巢的象形,整体呈现鸟窝栖于树梢的形态。西周金文(图1)与甲骨文“漅”字均保留这一结构,符合鸟类树上筑巢的习性。
篆隶演变
小篆阶段:秦代将鸟巢上缘分离为“巛”形符号(象征雏鸟),主体部分被误作双手状,后重新合并。
隶书阶段:巢身简化为“田”字形,“木”部笔画平直,“巛”保留为部首,奠定楷书结构。
有巢氏传说
《韩非子》记载圣人“构木为巢”教民避害,被尊为“有巢氏”。仓颉造字时受此启发,以“木”为基、“巛”为顶、“曰”为巢身,构建三层意象:树木支撑、藤条遮雨、窝居避兽。
本义与引申
本义:专指鸟窝(如《诗经》“维鹊有巢”),后扩展至蜂蚁等动物的窝。
引申义:人类早期巢居(《礼记》“夏则居橧巢”),后喻指盗匪藏身处(如“匪巢”)。
作为汉语一级规范字(编号2500),“巢”自西周沿用至今,其象形逻辑与历史层累体现了汉字“以形表意”的智慧,并衍生出“鹊巢鸠占”“覆巢无完卵”等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