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谈教育
通过对地理教育的实践、反思,发表对优化教学的观点。
发布时间: 2025-04-08 01:52:16
在古汉语中,关于“去世”的表达极为丰富,根据逝者身份、年龄、死因等不同,有以下分类:
帝王:称“崩”(如《礼记》载“天子死曰崩”)
诸侯/贵族:称“薨”(唐代后二品以上官员亦用)
大夫:称“卒”
士人:称“不禄”(意为不再享俸禄)
平民:直接称“死”
未成年:
8-11岁:下殇
12-15岁:中殇
16-19岁:上殇(已订婚者除外)
青壮年:夭亡(讣告多写“疾终”)
老年:寿终(家族长辈加“正寝/内寝”)
殉职/殉道:殉(如“殉国”)
战死:阵亡(今作“牺牲”)
客死他乡:客死
非正常死亡:凶死
佛教:圆寂(高僧称“涅槃”)
道教:羽化、登仙
文人雅称:捐躯、授命(褒扬义士)
见背(父母去世)
溘逝(突然离世)
捐馆舍(官员去世)
注:古文用词严谨,如韩愈《祭十二郎文》用“殁”,《红楼梦》写贾母去世用“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