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0mL溶液,故需要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操作II是准确量取25.00mL的稀释后的溶液,故应需要滴定管,
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D;
(2)加氯水就是让+2价铁变为+3价,发生反应为2Fe2++Cl2=2Fe3++2Cl-;加氨水就是使+3价铁充分转化为Fe(OH)3沉淀,发生反应为Fe3++3NH3H2O=Fe(OH)3↓+3NH4+;
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Fe3++3NH3?H2O=Fe(OH)3↓+3NH4+;
(3)两次连续称量的质量相差不能超过0.1g才能说明分解完全,故应继续加热并称量;
故答案为:继续加热,冷却至室温时,称量,直至两次连续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g;
(4)250mL溶液可以得到Fe2O3质量为10(W2-W1)g,铁元素的质量为10(W2-W1)g×=7(W2-W1)g,所以原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故答案为:×100%;
(5)样品溶于水,不加氯水,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在蒸干加热时氢氧化亚铁会迅速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加热最终转化为Fe2O3,不影响铁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故该方案可行,
故答案为:4Fe(OH)2+2H2O+O2=4Fe(OH)3;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测定铁的质量分数,采取的方法是使样品溶解、反应、最终生成氧化铁,然后通过氧化铁质量来求铁的质量分数.
(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0mL溶液,故需要250mL的容量瓶;操作II是准确量取25.00mL的稀释后的溶液,故应需要滴定管;
(2)加氯水就是让+2价铁变为+3价,加氨水就是使+3价铁充分转化为Fe(OH)3沉淀;
(3)两次连续称量的质量相差不能超过0.1g才能说明分解完全,故应继续加热并称量;
(4)加热分解所得的物质是Fe2O3,其质量为(W2-W1)g,由于去25mL溶液,故250mL溶液可以得到Fe2O3质量为10(W2-W1)g,根据化学式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分数的定义计算原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6)样品溶于水,不加氯水,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在蒸干加热时氢氧化亚铁会迅速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加热最终转化为Fe2O3,不影响铁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配制、离子检验、对实验操作的理解与实验方案的评价、化学计算等,难度中等,清楚测定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D;
(2)加氯水就是让+2价铁变为+3价,发生反应为2Fe2++Cl2=2Fe3++2Cl-;加氨水就是使+3价铁充分转化为Fe(OH)3沉淀,发生反应为Fe3++3NH3H2O=Fe(OH)3↓+3NH4+;
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Fe3++3NH3?H2O=Fe(OH)3↓+3NH4+;
(3)两次连续称量的质量相差不能超过0.1g才能说明分解完全,故应继续加热并称量;
故答案为:继续加热,冷却至室温时,称量,直至两次连续称量质量差不超过0.1g;
(4)250mL溶液可以得到Fe2O3质量为10(W2-W1)g,铁元素的质量为10(W2-W1)g×=7(W2-W1)g,所以原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故答案为:×100%;
(5)样品溶于水,不加氯水,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在蒸干加热时氢氧化亚铁会迅速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加热最终转化为Fe2O3,不影响铁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故该方案可行,
故答案为:4Fe(OH)2+2H2O+O2=4Fe(OH)3;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测定铁的质量分数,采取的方法是使样品溶解、反应、最终生成氧化铁,然后通过氧化铁质量来求铁的质量分数.
(1)由图可知,操作I是将加入盐酸反应的溶液稀释成250.00mL溶液,故需要250mL的容量瓶;操作II是准确量取25.00mL的稀释后的溶液,故应需要滴定管;
(2)加氯水就是让+2价铁变为+3价,加氨水就是使+3价铁充分转化为Fe(OH)3沉淀;
(3)两次连续称量的质量相差不能超过0.1g才能说明分解完全,故应继续加热并称量;
(4)加热分解所得的物质是Fe2O3,其质量为(W2-W1)g,由于去25mL溶液,故250mL溶液可以得到Fe2O3质量为10(W2-W1)g,根据化学式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分数的定义计算原氧化铁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6)样品溶于水,不加氯水,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在蒸干加热时氢氧化亚铁会迅速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加热最终转化为Fe2O3,不影响铁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配制、离子检验、对实验操作的理解与实验方案的评价、化学计算等,难度中等,清楚测定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