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职
发布中职教育行业相关资讯,涵盖中职教育政策、就业、学校、专业、升...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4日 23:03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目的
1、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增强大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力。
3、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以及对自身行为方式选择和把握的能力。
4、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适应社会的能力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思政实践》课的内容原则上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某一单位、部门或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具体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
学校尤其倡导在假期社会实践调研和考察活动中,结合我校地质、资源、环境学科和专业优势,开展地区性的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的调研,资源环境观和减灾、防灾宣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逐步形成我校《思政实践》课的特色。
《思政实践》课为我校本科生必修课,共32学时,记2个学分,从2007级开始施行。
(二)实施方法
《思政实践》课以个体实践和集体实践两种形式进行:
个体实践是指大学生个人自主开展的实践,即个人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实地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集体实践是指大学生自愿参加,由党团组织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参观考察、假期社会实践团、红色1+1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要求每名学生在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自主选择以上两种形式的一项进行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和原始材料。
(三)实施步骤
1、大学第四学期安排《思政实践》课指导教师;
2、大学第四学期指导教师向学生动员、布置《思政实践》课任务;
3、学生在活动前提交《思政实践》课计划书,电子版发到指导教师邮箱;
4、学生按照自主计划开展思政实践;
5、学校教务部门在第五学期向教师下达《思政实践》课教学任务;
6、学生在第六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上交4000---6000字左右的《思政实践》课程报告及原始资料;
7、教师在第六学期评阅、提交学生《思政实践》课成绩,总结、评选优秀实践报告论文。
(四)指导教师职责
本课程的实施实行思政学院负责、学校团学组织协调下的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具有以下职责:
1、负责布置学生的个体实践活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
2、组织并参加学生的集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团考察和其他团体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3、指导学生实践报告的写作,修改和评阅,负责成绩的录入,总结等教学活动。
4、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指导教师每完成指导一个自然班级学生的《思政实践》课记工作量20学时。
三、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本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政实践》课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理论学习效果,扩展学习内容。
四、
教学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调研、考察等方式。
五、
成绩评定办法
学生参加一次《思政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后,按期完成合格的调研报告或论文,通过《思政实践》课的考核,取得相应的学分。教师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思政实践》课成绩。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思考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要素
(一)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相配合
人的一生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各有不同,家庭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奠基”意义和直接作用,家庭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教育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其中的影响有的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是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社会是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影响人的知、情、意、信、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多维性、多层次性、综合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通过学情分析,重视家庭、社会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思政教师应以可信度的事实有力回答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信服。
(二)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其首要因素是他的知识储备,研究和了解与新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合理地设计教学,达到有效的学习[3]。高职思政课的学习能促进人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远提升发展,同样需要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情分析不能忽视对其知识储备状况的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缺少了“知识”,“情感”和“思想”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活动,能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知识也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建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离开“知识”价值观就成无本之末[4]。因此,学情分析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实践中发现,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与不同的学生相遇产生的效用各不相同,有了学生先备知识的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应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结合。而高职思政课的情感和价值观分析应体现专业和职业的诉求,因为每一个高职学生,他在走进职场的同时,要做好融入职业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后者才是制约或促进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三)共性分析和重视个性相统合
人始终处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外界社会环境与这个整体发生交互作用。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动中找寻学生成长的规律,继而探索和研究当代高职学生教育的规律性,这是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坚持共性分析的意义所在。
坚持共性分析,不能忽略高职学生的个性分析,教育的规律性就源于个性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倡导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就高职思政教育而言,“存异”和“求同”两者比较,某种意义上“存异”教育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更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更代表现在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存异”教育的依据则是掌握高职学生个别差异。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重视个性分析,在个性分析中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是高职思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对于课时要求多、授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教学内容要求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是挑战,但这是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其实个性分析,在找寻差异的时候,共性的一面也就显现出来,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容个性,所以共性分析,在对普遍性进行基本分析时,了解掌握了独特差异性,这些独特差异性的交汇点就是学情分析的共性所在。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路径
学情分析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离不开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一)学前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前,思政教师对高职学生整体状况和个别特征的分析把握,包括生活经验、认知成熟度、知识储备、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主体,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长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和学习风格,并用新滋生出的知识信息和认识体验进行推论和判断。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性和发展性,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5]。
学生的学前学情分析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次课、一门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依据,高职思政教师以高职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出与新内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可能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取舍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设计,并设计符合学生体验与接收的先后顺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6]。
(二)学时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7]。相比于学前学情分析的静态特征,这个过程动态、即时变化而无规律,有时会让思政教师较难驾驭而无所适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把握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情分析实施的难点,由于高职思政课堂的学生总体投入程度较低,高职思政课堂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要解决高职思政课“学时学情分析”这一难点,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教”,教教材或执行教案,没有“学生学”,有教无学就无法做到学时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学时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课堂应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知识与情感对话、思维与思想交流而构建起来的依据学生适时状况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学习建构的互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学时学情分析就迎刃而解,思政教师在每堂课上只要注意把控和掌握课堂的重要几个点,如课堂互动环节的交叉点、师生思维的交汇点,课堂讨论的切入点,这些点构成了每次课的学时学情分析关键要点,关键要点的掌握也就是思政教师分析研判每节课所需要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关键要点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反应,主要有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表情和神态,学习达成的效果满意度,都是高职思政教师探寻学生课堂学情的线索和证据。
(三)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产生的的原因,发现不足以便改善,发现问题以便纠正,考察新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总结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差距,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积累必要的学情资料。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的回顾、审视和分析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也是学情分析的进一步深入。课后调查包括师生直接交流的直接调查和借助工具或由第三方开展的间接调查,间接调查如学生评教。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后调查应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思想,根据思政课程以内化思想品质为课程价值的特殊性,设定一些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行为选择从而获得全面的学情信息。课外作业是学情反馈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程的课外作业应少而精,结合学科内容,合理科学设计、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的课外作业是真实反映学情的前提。
由于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分析所遵循的原则各有侧重,内容方法也因思政课教师自身职业能力差异各有选择并各具特色。伴随着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情分析的意识增强、学情分析的能力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学情分析也将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有效。就高职思政课教师学情分析的出发点而言,是为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以学定教、据学施教”的精神,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断调整教师给予与学生需求的关系,顺学而教,思政教学才有引的方向,导的重点,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培训啦网,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