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6日 03:47
培训班 考研,培训班考研
10月2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发表一则报道,浙江宁波的叶先生为了提升学历,和陕西学则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交了6万元中介服务费,叶先生告诉记者,“合同都有明确条款,考研没有录取,全额退款。”不过,当叶先生知道自己没被录取后,向对方追讨了十多天,仅拿回1万元退款。对此,他表示如果维权无果,将起诉陕西这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涉事公司售后人员的回应,叶先生接受的培训,是他们和深圳某家公司合作的,“深圳这家公司当时委托我们公司给他们做的招生,我们只是出力,人家把钱拿上跑了,给我们甩了一屁股烂事。”依照这家公司的自辩,似乎他们也是渠道方未能按合同履约的“受害者”。但是,不论事件背后有多少纠缠,陕西该公司和渠道方的合作出现问题,合同中与学员权益有关的约定按理都应兑现。退款问题一天不解决,焦急和担忧始终会悬在叶先生以及其他有类似经历者的心头。相比于没有取得预期中的考研结果,艰难坎坷的后续退款也很让人心烦。
叶先生的遭遇不是孤例,在教培市场中,针对考研、考公或其他证书类考试,培训机构常常面向学员推出各种定制化辅导方案,推销“保过班”或承诺“不过退款”是相当常见的营销手段。考研、考公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学员本就有一定压力,而一些机构在招生过程中,还会向学员暗示自己有“资源”和“渠道”,可以帮助学员“上岸”。机构对于退款的承诺,也会让学员觉得自己稳赚不赔。
然而,说是说,做是做,学员在考试失利后“退款难”的问题常常发生。当一种营销手段在某个行业流行开来,置身其中的机构很难不受其影响。有些营销模式一旦成功,利益的诱惑和现实的回报就会滚滚而来。“协议班”模式就是如此,或许机构和学院签订的协议有多种类型,但多是以预付款的方式支付,学员向机构交的学费越多,短时间内企业的现金流就会越大,企业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融资,扩大企业规模,开启新赛道、新事业。但考试通过率在那里放着,当学员失利要求退款时,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自然无法兑现承诺。
规模较大的教培企业,其管理运作水平、财务能力等相比小企业好些,但也可能会在战略规划上翻车,一旦危机降临,其影响面就会很广。同样,在小型培训机构那里,财务问题或经营者卷款跑路等,随时可能让学员权益没有着落。不管学员自身学习积极性、自制力如何,教育培训都是有成本的,包括空间场地、教学设备、人力投入等,对于这些,作出“不过退款”承诺的企业想必比学员想得透彻。这也导致学员要求机构退款时,会发现“天上不会掉馅饼”,合同中可能会存在隐形条款、附加条件等,抑或是发现培训服务“货不对板”,有虚假宣传之嫌。
其实,所谓的“保过班”或“不过退款”,本来瞄准的就是人性弱点,一开始就带有“套路”学员的意图。此次事件中,叶先生报考了上海交大,针对记者提到的公司,学校回应“都没听说过,以前从来也没合作”,这与叶先生听说的公司有内部渠道,可以把单招单考名额让出来的信息并不一致。而在类似合同纠纷中,一些学员往往轻信某些机构的宣传或暗示,认为报名参加培训项目可以走捷径,花钱就能拿到学历文凭。学习考试想要取得好结果,培训机构虽能提供帮助,但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用心投入。过度依赖机构,只会满盘皆输。
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研辅导活动。至于叶先生提到的单招单考,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宣布将适度调减研究生单独考试招生数量并调整招生专业结构,除考试大纲外,招生单位不得以其他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招生单位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机构的宣传噱头,可能对消费者的诱导和欺骗,也容易给社会造成误导,有损考试的公平和严肃性。
当代社会,“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受到认可,人们提升学历、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是正常的。但在选择教培机构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那些真正稳扎稳打做教育的企业,而不能轻信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话语。教培机构固然有选择营销手段的自由,但必须以诚信为本,确保学员向机构缴纳的学费真正花在培训服务上。当然,这也需要有关部门完善预付费监管机制,引导教培行业有序规范发展,树立起不浮躁、不投机的良好风气,让学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责任编辑: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培训班 考研(培训班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