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7日 02:49
就业方向: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
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
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
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
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
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
扩展资料
研究观点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
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
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
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学
我报考的是浙江大学的经济学硕,本科双非一本,考研总成绩417,其中政治79,英语一81,数学三138,专业成绩119;初试和总分均为经济学硕大类前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备考经验,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
考研经验
一、政治:7月中旬-12月
7-9月徐涛强化课搭配肖秀荣 1000题,先不要写在书上,准备一个刷题小本子(我买1000题的时候送了一本),然后刷完一遍刷错题。一天大概1-2 小时,强化课可以两倍速。
9-10 月 腿姐技巧课+腿姐 30天70分(难度稍微偏大一点,心态要好,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找本小本子记一下,有空拿出来看看),然后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
11-12 月 写每个老师,例如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每天可以写两张左右,除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都可以用电子版(但我也买了腿姐和徐涛的,准备看看大题,但是没看),一天大概1-2小时。
12 月看腿姐冲刺课和押题班,选择喜欢的老师的背诵手册,我背的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也可以背徐涛的小黄书,差别不大。肖秀荣八套卷只读了几遍,四套卷和腿姐押题班背了大概四五遍。一天大概3-4 小时。
二、英语一
5-7月 背背单词,不推荐看词汇课,太浪费时间。每天一小时
7-9月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准备,就看了经验贴说可以精翻,于是买了于慧100篇,每天翻译一篇,对着参考翻译修改,一般都是买黄皮书,看个人选择。(感觉做精翻的好处是不用管后面翻译了,因为已经锻炼怎么翻译)然后稍微看了看唐迟的阅读课,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大。每天2-3小时。
10 月 看宋逸轩的新题型课,英一看了感觉有一点帮助,但是英二听我同学说没有必要。继续刷真题,刷到看到题就能想起文章内容知道选什么,就差不多了。每天 1-2小时。
11-12 月 看了刘晓燕的英语作文班,感觉会多一点话讲,然后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背了一些作文,自己整理了一份模板,考研的时候几乎是照着模板套的,因为自己每次作文都丢好多分,没有什么大参考价值。然后为了保持手感和语感,刷了张剑的模拟题,有好几十篇,心态要好,题比较难,每次都大概5 错3 或者2的样子。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不要较真,每天2-3小时。
另外,在完型、翻译、作文有特别薄弱的,也应该在这三个月做一个专项提高。我不太建议花整块时间去看考研英语视频,除非基础太差,无法自学的那种。我觉得可以看看解题技巧,比如阅读的解题步骤、翻译的词性变化、作文的模板分类等,心中有数后,就抓紧时间自己实战吧,看别人做5小时,不如自己关上电脑做1小时。
三、数学
教材:全书+660+历年真题+36 讲+1000 题+张宇四套卷;视频:张宇、李永乐
如果前面主要讲经验,那么数学就是讲教训了。本人也是不幸运,考研两次,就碰到了新世纪以来数学最难的两次。本人做,2015和2017年的卷子都接近满分,但并没有什么用。数学三要按数学一的难度准备,这不是我说的,是张宇说的。
的确,2018年数学最后9道大题,数学三的难度是超过数学一的,这也是张宇说的。本人二战数学准备的不可谓不认真,市场上最主流的两个辅导老师及其教材我都买了,也都做了,但结果就是我差点单科没过线。
总结其教训就是:①计算一定要过关。视频看多了就会眼高手低,复习到最后几天也会眼高手低,觉得最后几天花一晚上解决三两道数学题目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家准备数学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开始就要算得又快又准,而不是等到最后一个月再来提高自己的准确度。
②只要考点是重合的,按数一的难度准备,不要管考纲里“了解”、“掌握”等措辞,他们二重差分都敢考,还有什么不敢考的。做完数三的真题,就去做数一的真题。对于19年数三考研而言,可以说,近三年数一真题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距今十年以前的数三真题。当然有时间都做,最好。
③平时做真题训练时,一定要给自己一种在考场的紧张感。这样,即使在考场上遇见超难的卷子,该拿的分也都能拿得到。
我的进度:9月份之前看完了高等数学部分的视频,完成的相应的全书和1000 题;9月份线性代数视频、全书和1000题;10月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视频、全书和1000题。11月份梳理视频笔记,开始做历年真题和36讲,直至上考场。教训:9月份之前应该完成考研数学所有知识的熟悉,不用全书和1000题一起做,做一本全书足够了。
9-11月份,脱离老师视频,去做大量真题,反复总结。12月份,买一些预测卷练练手,查漏补缺。数学是要看视频,但不要让看视频的时间超过你练习的时间,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去考场里考试的人还是我们。基础差一点的可以看张宇,有一定基础的可以看汤家凤,线代一定要看李永乐。另,数三难题大部分在微积分,要花大力气,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相对好拿分。
四、专业课参考书籍: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 (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 (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微观经济学教程》,李建琴、史晋川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宏观经济学教程》,叶航、何樟勇、李建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一)基本情况
微观 50 分;宏观 50 分;自选 50 分。
教材:专业课指定教材+高鸿业的四本习题册+历年真题+本科相关课程历年期末试卷+课程pp。
(二)西经(微经+宏经)部分
对待浙大出版的两本教材一定要非常重视,每年大概有70分来自于此。这两本教材都是初级微观、宏观理论,并不难,就是内容多,记不住。暑假翻了一遍,都理解了,但记不住;开学后又翻了一遍,试着用做题去记忆,还是记不住;11月份开始后,我整个人就非常焦虑,觉得今年要毁在专业课上了,后来我放弃了高鸿业的练习册,开始抄书。我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微观,花了2个星期抄完了宏观,花了10天抄完了计量,然后这三本书就像印在我脑子里一样了。然后是曼昆的两本教材。我研究了一下近五年专业课的卷子,发现这么一个规律:第一题四个名词解释,至少有两个来自于曼昆书后面的list;连续四年,宏观15分的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合计每年有30分左右来自曼昆的教材。所以,曼昆教材的重点是书后的list,以及如何准备论述大题。我考前把曼昆的宏观教材所有能出大题的点都理了一遍,然后,今年变了,微观的15分论述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sad。但不管怎样,总是有一道大题来自于曼昆的教材,五年如此了,我觉得明年也一样。至于计算题,大概是中等难度的课后习题,直接做李老师和叶老师的书后习题就行了,有时候考试还是教材原题,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做做浙大相关课程的期末试卷,我觉得也比高鸿业的习题册好。
(三)自选部分
1、政治经济学
一战考的是产经,所以自选得是政治经济学模块。因为自选部分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做,所以自从浙大不公布考卷以后,回忆版就很少,真的很难分析命题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教材(蒋学模《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图理顺,像背政治一样去背诵。记得当初上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平时讲课的重点主要在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可以根据资本主义部分自学,期末考试重点在于资本主义部分。这句话是否同样可以用于指导考研,我不能保证,但我记得一战时,政经的两道论述题都是资本主义部分的。
2、计量经济学
二战考的是区域经济学,所以自选是计量经济学模块。浙大考的是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材是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精要》。我的建议是按照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李子奈《计量经济学》)进行备考,诚然,李书要难很多,但就考研而论,只需掌握前六章的内容即可。另外,浙大计量老师的本科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李书展开的,其出题语言、风格必然也会偏向李书。
为什么不直接指定李书为考研教材?我觉得是因为浙大本科初级计量教学围绕李书的前六章内容,而李书的前六章内容恰好就是古书的所有内容,为了方便确认考试范围,学校指认古书为考研教材,按李书出题(如2016年的GQ检验,古书没有,而李书有)。当然看懂李书前6章,备考难度已经足够了,也最好翻一下古书,把一些边边角角的简单知识补齐。另外,做一做浙大本科计量经济学期末试卷,对考试也挺有帮助的。
整个专业课的备战,我是从8月份开始的,无论是西经还是计量,其计算都是十分简单的,大家可以参考历年真题。主要是准备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时候一定全面,思路清楚,不要出现我一战时一道10分大题完全空白的情况。如果背了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动动笔,像我一样抄抄书,把心静下去,哪怕只抄抄提纲也总是好的。这些提纲对准备复试也是很有帮助的。考前专项练一练专业课计算,因为虽然简单,但一旦算错,就是丢大分,太可惜了。
之后就是反复背诵,背诵n遍+后期做了真题模拟,以考场的模式3小时完成,同时对真题的题目也进行了整理,最后考前进行了反复背诵。
另外,背诵的后期最好能根据自己的笔记整理出一份纲要,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把这个纲要默写几遍,当笔记已经进行反复背诵熟记于心时,实际上最后对着这份纲要就可以把四本书的知识点都过了,后期的时候应该要达到四本书的知识点框架能够大致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了。
五、结语
核心教材和核心辅导资料最好买新版,其他的书也可找学长学姐低价收购一些。报全封闭式的训练营感觉意义不太大,当然,前期可能还能激发一下斗志,帮助了解一下考研是怎么一回事,但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去报班可能会打乱自己的复习节奏。如果是为了视频材料去报班,其实这些网上到时候都会有的。
考研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中只是一小部分,考不考得上对于人生并不起决定性影响,去过职场的人就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在永无止境的学各种技能唯恐被社会淘汰,AI时代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次又一次恐吓金融从业人员,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一鼓作气,破釜沉舟,惟一而精,考研并不是被妖魔化的难,更多的在于毅力和心态的比拼,经历了这样的考研后,你会发现你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学习能力,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
推荐院校:区域经济学专业实力较强的学校: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南开大学开设专业有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史,经济史,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培养,一些本科生就已经接触到经济学模型的学习,并且尝试利用软件进行论文的撰写,有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甚至可以与老师合作完成论文发表。
各位学弟学妹好,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进行考研经验分享,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报考的是重庆大学的804专业,学硕,考的科目是政治,英语一,数三,专业课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正式开始复习是去年9月初,算下来共计复习100天,每天复习8小时。虽然复习时间短,但是我的复习是高效率的,这得力于在假期期间我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先了解考研的具体流程,特别是时间点,预报名的时间还有正式报名的时间。一般每年的7,8月份,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会公布一些大纲和招生简章公告,大家可以随时关注,看拟招录多少人,大家也可以去官网看去年的录取情况,录取人数和分数,还有复试线都会有,到9月中下旬就可以预报名,10月中旬正式报名,考试前一周打印准考证。去年是12月26号考试,今年2月中下旬就可以查成绩了,3月初出国家线,3月17日重庆大学出复试细则,3月29日进行复试,3月31出复试成绩。
第二,关于专硕和学硕的选择,按自己的个人情况,如果是比较喜欢学术研究方面的就选择学硕,如果是比较偏重工作的,就选专硕,这两个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硕偏向理论型人才,专硕偏向培养实践型人才,难度也不一样,学硕的初试难度大一些,(初试要考四门,但复试的话每个学校不一样,像重庆大学今年是线上,四本书考三本,明年就可能是线下,8本书考5本)专硕的复试难度大一些,还有就是学硕可以继续读博,专硕就不能。
第三,专业选择,首先选专业你应该得自己喜欢,或许当时高考的时候,没能去自己喜欢的专业,又或者是在本科的学习期间,你发现自己好像在喜欢的那门课上精力充沛,听的很投入,那么现在有机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更深入的学习,那就去做,不要觉得跨考很难,找准自己的目标,坚持努力就可以,当然选择与自己本科不一样的专业也是有风险的,会比较辛苦,要学很多知识,所以专业要选喜欢的,学起来才不会觉得枯燥。专业选择完以后,基本上你要考的科目就确定了,但是各个学校专业课都不太一样,如果能尽快确定学校,就可以早点准备,如果打算按自己的复习情况来择校的话,也不要太晚,我是9月底才确定的学校,但是在之前我已经了解过专业课考的是什么,我们要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都学过,所以我9月才开始复习。如果大家选择有基础的专业,已经学过的专业,学起来稍微轻松些。
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第四,每个科目应该复习哪些书,因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资料书和网课,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根据自己的基础来选择自己应该要从什么阶段开始,比如说基础班,进阶班,然后是强化班,冲刺班等。拿数学来说吧,习题也很多,1000题,660道基础题,330道强化题,太多了,建议大家就跟着一个老师学。
第五,时间规划,有一个好的时间规划才是真的事半功倍,特别是你们现在大三下学期,课特别多,有的同学还有辅修,有自己的时间规划就能挤出很多时间学习,积少成多,10分钟也能背很多单词,做一两道数学题,先把自己该做的做完,该上的课上了,该完成的作业完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考研是很重要,但是不完成本科的学业,你也没有办法去读研究生。我自己喜欢做计划,每天要完成什么任务,一周应该背多少个单元的词汇,做多少数学题,一是方便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二是看着满满当当的学习情况,觉得学习起来就有动力了。
基本上在家的时候我就把这些确定好了,然后回学校就开始正式复习,我就主要讲讲每门科目我都是怎么复习的吧。
政治看徐老师,用《核心考岸》这本书,听一个单元的课就做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然后11月份开始背《背诵笔记》,做肖秀荣老师的《冲刺8套卷》的选择题,最后一个月就背的《考前必背20题》,和肖秀荣老师的《冲刺4套卷》。
英语就是背《恋恋有词》,背了一遍,然后精做考研真题,从2000年到2020年。
数学看《李永乐复习全书》,书看了两遍,边看边记笔记,然后看视频又整理了一遍笔记,最后40天,把这个200多页的笔记整理成了20多页,然后开始做近十年真题,每做完一张卷子,就批改,然后改错,把相应的知识点再巩固一遍,考前做了一套模拟题。
数学复习我基本全程跟着宇哥的复习课进行复习,比较省心,教材也是配套买的,后期补充了各种考前模拟题和冲刺题,补充知识点和做题方法。不过每个老师都各有特点,有的老师也跟什么汤家凤,于炳森,李永乐之类的。不过劝大家一定不要相信小众的牛鬼蛇神,比较坑人!
1)参考书目:
张宇高等数学三十讲、十八讲、张宇概率论九讲、
张宇真题、
各种考前模拟题、冲刺题。
2)备考过程:
3-6月:第一遍基础。基础阶段就是《张宇基础30讲》,
跟着视频过然后笔记本上做笔记(一般是一些总结性的知识点),这个工作建议前期做好!搭好框架最重要。这个时候除了完成课后习题还可以配套做张宇的《1000 题》。(这个习题基础阶段可以开始做a,b组)
6-9月:第二遍强化。强化阶段用张宇的18+9+9讲,也是跟着视频过了一遍,其实建议强化部分重点看或者提早开始,因为基础班的知识真是少了很多!除非你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怎么好好学数学,可以从基础班打好基础。这个阶段张宇的《1000题》
a、b组没做完的继续做完,c组题可以适当做起来,工作量其实还是很大的,我也会看一些重点章节的习题讲解视频。这时候数学得要加大强度,我一般安排了整个早上8:30到12点,建议匹配好考研的时间,中午留足够时间休息。(我用的是老版本的分了abc组的1000题)
注:强化阶段得做好错题总结并且定时复习;习题一定要动手算切忌眼高手低;草稿纸养成规划使用的习惯,因为考试是一张一张地拿;不懂的习题要当天就解决不然之后会遗忘;张宇1000题C组有些题十分靠技巧,可以适当放掉。
9-11月:第三遍真题与模拟。这个阶段首要任务就是用真题进行模拟。目的是串联前后知识点以及模拟考场做题的感觉。我一开始是用05年-09年的真题(这几年真题的题目结构还是老版的)进行知识点串联,不卡时间做,熟悉真题的解题感觉,错题还是继续总结起来。之后做 10年-20年的真题,这时候得卡时间做,2.5h左右完成一份,然后一定要检查检查检查!自己准备好草稿纸和答题纸,用早上的时间模拟数学考试,真题数量有限所以得好好用起来!!做完后自己计算好分数,做好错题总结和试卷总结。21年改了题型,这一年重点拿来模拟,保证熟悉整个做题的时间分配。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做第二轮真题(我时间不太够了所以第二轮基本上是过的错题,没有做整套)
11 月到考前:模拟题和冲刺题以及知识巩固。因为改了题型和分值,所以做模拟题变得重要了,基于真题已经通透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做模拟题。模拟题可以选做李林、张宇8套、合工大、李永乐等等,我当时基本都有做了,觉得李林出得比较像真题,李永乐比较重计算,张宇和合工大的就偏难一点,但思路都值得借鉴。选做1-2种模拟题和冲刺题即可。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进行知识框架的巩固,这时候就用到基础阶段的 那些总结性的笔记,当然在复习过程中是不断完善的。另外若还有时间可以再看看错题,差不多就可以去考试了。考试那天一定要放轻松啊!!!把该拿的分拿到就是胜利~我当时就和一个大题较上劲了,不但没做出来而且没有时间检查,白白丢掉了简单题的分。
专业课就是看书,看苏素的《微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的《宏观经济学》,总结知识点成思维导图,做真题,先把简单的知识点牢牢记住,剩下的时间再攻克难点。重庆大学的专业课前几年都是15个选择题,每个3分,4个简答题,每个10分,3个计算题,每个15分,1个分析题,20分,去年题型改了,变成7个简答题,一个10分,3个计算题,一个20分,1个分析题,20分;
从内容上看,更专注于基础知识点,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没有涉及,计算题很简单,和前几年的差不多,分析题是前两点的热点,具体也就是考供求平衡,我自己看了三遍参考书,对知识点要记忆,可以去买机构的真题,做两遍真题,第一遍做了以后,分析每个题考的内容,做错的去复习知识点,第二遍要计时,看做题速度,做题两遍之间时间上要有半个月间隔,防止对答案的记忆。
复试:
1.复试时间在15分钟,要进行英文自我介绍,回答一个关于管理学的英语问题,回答4个专业课问题,宏微观各两个,回答管理学或者运筹学的问题2个,这两门课在复试前二选一,以及关于国家热点的一个问题
2.英语表达尽量流利,如果听不懂老师说的话要有礼貌的询问老师,可不可以再讲一遍,老师都很好,不会问的很难,问题很开放,只要说出来就行
3.专业课的问题就是书上的基本知识点,不会问需要计算的,例如钻石为什么比水贵,基本上问的都是微观的,宏观的当时我没有被问到,管理学的问题例如,请举一个古代的管理大师,简述其作用以及对现在的企业生产管理有什么影响
4.热点话题是关于我国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现在经济有什么影响
5.重点要关注基础知识,在复试之前我重新看了一遍专业书,以及复习了当时政治考点,复试时不要只说一句,要拓展一点内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不要随便乱说,尽量有条理一点,语速不要太快,稍微慢一点,吐字清晰会显得自己比较自信
我觉得学会总结、发问和联系是能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当你们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理笔记,以图或者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内容再现,把10页的笔记浓缩成一页的时候,你们就是学会了总结,效率就会变高;当你们可以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提问,重点关注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而不仅仅关注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时候,你们就学会了把握学习的本质,这就是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当有不同的问题时,你都有能力去解决,因为你掌握了发问的技巧;当你们可以对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搭建起桥梁,找到区别与联系,那就是你可以融会贯通知识,把知识学活,把书本二维的知识学成三维立体的知识网,那么你们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之前重庆大学802是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21年考研改成了理论经济学,然后分方向进行招生,但考察的内容没有变化,不知道22考研会不会变,要记得关注学校的招生简章。我觉得21年重大802专业课把简答题换成了选择题,整体上来说难度稍微有些下降,名词解释答的时候需要进行扩展,计算题也比较常规,不过最后一个29分的论述题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考察考生都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
最后复习的过程就是那种不断否定自我,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了,然后又不断想明白,调节好自己情绪的过程,只要自己能缓解好情绪,多和同学、老师沟通,不要觉得考研就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觉得考不上人生就无望了,每条路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只不过走的轻松与否。考研是很痛苦,每天三点一线,但熬过去了就觉得什么都不怕了,就像大家觉得写论文很痛苦,什么都不会,等把论文写完,才发现,原来也没有那么难,我们都只是在害怕还没有到来的事情,因为难以把控,既然把控不了,就不要为了还没有到来的事情烦恼。希望大家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都能坚持下去,坚持才有机会成功,大家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