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中的婚恋风俗

发布时间: 2024-09-21 05:44

1.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伟大的作品。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采,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譬如社会的不合理,民间普遍的疾苦,人民对于虐政的讽刺等等。

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1/3。” 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

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

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

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

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

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

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

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

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

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前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热情奔放的。

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弥漫着淡淡的怅惘。

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待可以到达其身边。

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

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

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

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

2.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婚恋诗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所体现有艺术风格是自然、浑厚、不加雕饰的。

作为婚恋诗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美的环境描写。

《诗经》中的环境描写随着其所描绘的场景不同而变化的,有时环境也能体现着其情节的不同。就拿《陈风·东门之杨》来说吧,“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首诗写了三个场景:一个是杨树的叶子,一个是黄昏,一个是天上的星星,描绘出黄昏时分迷迷茫茫而宁静的氛围,与诗的内容浑然融为一体。黄婚时分,一对情人,在沙沙的杨树林中,望着天上的星星,那种心情、那种景象是何等的美妙!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那生长在河边颜色苍青的茂密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茫茫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这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艺术境界,这不仅是秋天那种特有景物的描写,更能表现出男子追求不到女子那种心境,通过意境深远的环境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相思和追怀之情。

(二)浓烈的抒情。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当然,《诗经》中的婚恋诗本身也就是抒情诗。

《卫风·氓》女主人公现为情所动,在悲情所困,继而以身相许。在婚姻生活中, 她谨守妇道,日夜操持家务,成就家业。

可不曾想,负心男子“二三其德”,反复无常,凶暴相加,在年老色衰之时,弃之如敝屣不顾。抒情主人公通过叙述有相恋到遭弃的悲剧过程表达不尽的懊悔和深深的怨愤。

《周南·关雎》的中的男主人公眼前出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人物形象极富个性化。《诗经》中的爱情诗不论长短,都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都极具有个性化。

就拿《卫风·氓》这首诗来说吧,首先写出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一片痴情的形象。“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因不合礼节女主人公并没有答应心上人的要求,这引起了心上人的不满,但这女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劝心上人不要生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不见到心上不禁忧伤哭泣起来,这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极其温顺、极其多情的女孩子的形象。

另外,“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我们描绘出一位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形象。诗的最后“淇则有岸,隰则有畔”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刚决果断的女子形象。三、《诗经》中婚恋诗比兴修辞方法和优美和谐的韵律。

(一)比兴的的运用。诗经中最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兴,作为婚恋诗也不例外,《周南·关雎》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彼此起伏的水鸟和鸣,比喻青年男妇求偶。《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情景,烘托出美好温馨的气氛。

《谷风》的起兴句“习习谷风,以阴其雨”,用风雨交加的自然物象,比喻夫妻关系的破裂和丈夫的暴躁。《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际夭夭,灼灼其华”,以其盛开的鲜艳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渲染了出嫁的热烈气氛。

这些诗中的比兴修辞极富典型性。(二)优美和谐的韵律 (1)叠韵、双声的运用。

《诗经》中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但词汇丰富,就双声叠韵的运用也十分普遍,作为《诗经》中的婚恋诗,叠韵、双声的运用当然也很是不少:如《关雎》中的“窈窕”、“参差”、“辗转”等,这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活泼的情状。(2)四言为主的句式,整齐中显示参差错落之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有四言,有三言,也有五言,但四言为主,显得错落有致。重章复沓的形式,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诗经》中的诗歌大都四言为主,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婚恋诗也不例外,《周南·关雎》中都是四。

3. 《诗经》中婚制和婚俗的研究综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一.一夫一妻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

《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

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至于《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

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唐风·羔裘》“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二.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三.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再来看《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关于婚时也有规定。《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

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燕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

《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盖以时过而犹不克昏,则必乏于财,故许其杀礼。”(吕思勉《先秦史》)《卫风·氓》中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是秋天。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物,有说是取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也有说象征爱情忠贞。

但我认为其初始来源还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则限制了婚礼的季节。正如吕思勉先生分析,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收成而有余财办婚礼。

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适应的。(罡风案:由此想到《史记·礼书》中司马迁所概括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实礼并不是现代人所臆断的“形式主义”,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这里补充一句,由古籍“奔者不禁”、“令会男女”的记载看,当时男女交际较自由,《诗经》中大量的情诗证实了这一点。从《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也可看出当时青年状况之一斑。

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后世礼教压制下的情况及今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子女也有一定自主权。繁复的婚礼意义在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是对双方的保护,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这与后人臆想的是大相径庭的。婚,古写作昏。

婚礼都是在黄昏进行的。《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可见婚礼在晚上举行。

有意见认为《陈风·东门之杨》是写男女在城外相会,实际应是写新婚。“昏以为。

4. 诗经里的婚姻爱情诗分为那几类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它们是《诗经》中晶莹的明珠瑰宝。

这些婚恋诗,其美学价值尤为异彩纷呈:其喜剧之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值得肯定的进步、可贵的一面;其悲剧之美,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进步力量的实践和斗争;其崇高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巨大威力的明证。一、《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光辉的滥觞。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婚恋诗共计有77篇,其中风诗含71篇,占全部风诗160篇的48﹪,占《诗经》总篇数的25%左右,此外雅诗含6篇。

婚恋诗包括恋爱诗和婚姻诗两部分。《诗经》中与恋爱有关的代表性作品有《周南·汉广》《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秦风·蒹葭》等。

它们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概括起来,这些恋爱诗大致表现了四个方面的主题: 1.赠物定情。

赠物定情这一主题在风诗中有充分反映。《卫风·木瓜》是一首绝妙的男女馈赠定情的典型小诗。

年轻的姑娘把馨香的木瓜、木桃、木李献给意中人,向他敞开了爱的心扉。年轻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回赠“琼琚”“琼瑶”“琼玖”,且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彼此交换信物私定终身。

纯真的自由恋爱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活现出来。2.幽会密约。

异性间爱悦钟情,自然导致幽会。或进一步了解,或倾吐真情,或密切感情。

《邶风·静女》是全部恋爱诗中状描幽会、密约情景最完整的一首诗:人物、地点、过程尽含其中。文静而秀美的少女,在城角处等待男主人公。

少女故意躲避起来,急得男子“搔首踟蹰”——挠着头,走来转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呈现出男子对所爱者的痴迷状态。

3.邂逅相遇。生活中不期而会、一见钟情之事屡见不鲜,而将之酝酿成诗则为周人所首创,《郑风·野有蔓草》就是例证。

诗中写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人方玉润在评说《唐风·绸缪》时指出:“此诗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4.思慕求爱。

《魏风·汾沮洳》就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诗”,诗中描写汾水河边的低洼地上,有位采摘野菜的姑娘正在思慕她的意中人。在她看来,“彼其之子”是个“美无度”极其英俊的人;仪表“美如英”,品格“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则是她爱慕思念的原因。

诗歌造语虽轻淡,但所呈现的情思却非常深邃、隽永。类似的篇什还有《郑风·东门之墠》《秦风·蒹葭》等。

《诗经》中的婚姻诗又可分为贺婚诗、弃妇诗、思妇诗、抗婚诗、爱情讽刺诗等几类。1.贺婚诗。

祝贺婚礼之诗首推《周南·关雎》,身材窈窕、性情善良之少女恰是有能力有德行男子的好匹配。寤寐反侧状思之深,琴瑟钟鼓绘周人婚礼之状之盛也。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抒发了求之而不得的忧思;“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同时描绘出周人婚礼之盛。《关雎》写出了婚姻之一般,但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

2.弃妇诗。有结合,就有抛弃。

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压迫的悲惨事实。《氓》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把女主人公同“氓”的恋爱、结婚、被虐待、被遗弃的全部过程淋漓尽致地叙写出来,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生活真谛:人格与道德品质是维系婚姻家庭的一个支柱。

“氓”的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是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像这类弃妇诗在《诗经》中尚有很多,弃妇诗的存在说明男女之间经济地位不同,女性只是男子的附属物。

所以恩格斯痛切地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回到公众的劳动中去。” 3.思妇诗。

动荡的社会、频繁的战争及连绵不绝的徭役使夫妻离别,相互思念,这是思妇诗产生的社会背景。思妇的主题多是妇人对征战和服役的丈夫的怀念,即所谓“怨女思旷夫”。

而表现方式则各有各的特色,写“首如飞蓬”不梳妆不打扮的哀怨,直诉自己“甘心首疾”的刻骨相思,这都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4.抗婚诗。

著名的《鄘风·柏舟》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爱上一个“髧彼两髦”的年轻英俊的男子,然而却受到母亲的无理干涉和阻挠,激愤中她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母也天之,不谅人只”,这种怨天恨母的极度激愤的悲叹,是对“父母之命”包办婚姻制度的蔑视和反叛。

此诗开创了女性争取婚姻自主之先河,为后代女性争取婚姻自由树立了光辉榜样。5.悼亡诗。

悼亡诗是配偶或夫或妻一方早逝,活着的一方对逝去者的深切悼念。据此,可以寻绎到周人爱情之纯洁忠贞,伉俪之情之深厚融洽。

《邶风·绿衣》是首悼念亡妻之作,主人公见物伤情,看到“绿衣”“黄里”“黄裳”,引起绵绵不尽的哀思;而治衣纠过两个情节则突现了亡妻之才德和贤惠。本诗亦为悼亡诗之鼻祖、悼亡诗之绝唱。

5. 诗经中的婚恋诗有哪些

你好,我的解答分了恋和婚这两个部分,希望能帮到你。

一 爱情、恋慕的描写

周南:关雎、汉广;

召南:野有死麕;

卫风:芄兰、木瓜;

王风:采葛、大车;

魏风:汾沮洳;

唐风:绸缪;

秦风:蒹葭;

陈风:泽陂;

桧风:羔裘;

鄘风:桑中、干旄;

邶风:燕燕、匏有苦叶、简兮、静女;

郑风:遵大路、女曰鸡鸣、山有扶苏、狡童、褰裳、风雨、子衿、出其东门、野有蔓草;

齐风:鸡鸣、东方之日;

陈风: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扬、月出;

小雅·鱼藻之什:隰桑。‍

二 婚嫁场景的描写

周南:葛覃、桃夭、麟之趾;

召南:鹊巢、何彼禯矣;

齐风:著;

小雅·甫田之什:鸳鸯、车舝。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中的婚恋风俗】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