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09:45
《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第一首是鲁迅先生的大作,第二首出自郭沫若之手,直接用的是鲁迅的原韵。鲁迅写此诗时正藏身于花园庄,那是一段最艰难的时光,他的好友柔石等人已遇害,所以他内心一腔悲愤,诗也写得深沉而又令人动容。而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位斗士,在回故土途中写下的这首诗自然是慷慨激昂,充满了感染力,在当时受到了不少好评。
先来看鲁迅先生的诗。郭沫若和鲁迅斗了多年,却也不得不对这首诗服气,他的评价是:“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诗的首联由长夜下笔,自己鬓发斑白却还要带着妻儿出走至此,其中的苦楚作为丈夫和父亲,只能自己在长夜慢慢体会。次联将现实和梦境相结合,梦中仿佛看见母亲为自己落泪,醒来眼前却是城头不断变化的旗号。之所以强调春夜,是因为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之所以强调梦中慈母泪,是将个人悲与喜融于时代中,这也就为后两句作好了铺垫。
颈联和尾联,是全诗最妙的部分。颈联是悼念逝去的友人们,他们的努力正是为了让像自己这样的人能一家团聚,正是为了改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局面,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先生用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体验来衬托志士们的伟大,可谓妙笔。最后的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好的诗无处发,眼前只有清冷的月色相伴。
纵观鲁迅这首诗,无论首联和尾联的景色描写,还是中间两联的抒情,都意境深沉。作为一首现代人写的七律,这首诗的水准之高令人佩服。而郭沫若的诗其实写得也是不错的,却输在了两个地方:
首先,是意境的渲染。没有写景,通篇抒情,则少了许多曲折。当然作为一首现代人写的七律,这样写法在现代诗中倒是常见,却终究并没有多少古韵。
其次,同样是哀悼志士们,鲁迅用的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郭沫若用的是“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看上去单个字眼是大气了不少,但却浅率了许多,整体呈现出的感染力反而不如鲁迅。这其实考验的是遣词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郭先生还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