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讲,李白这个“诗仙”,更多的是讲其诗歌作品上的超逸与洒脱。然而并不能因此便理解为他像一个仙人,如果真实一点儿来说,他的确更像一个“山人”。对于人情世故,他真的不算懂行。这既是成就他诗歌伟业的因缘,同样也成为他求官谋仕失败的根结所在。大家都看到了他光彩的一面,然后把他无限放大,却忽略了其内在之中潜藏着的深刻无奈。
即便吟出豪放的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背后也是并不开心的泪,咬牙切齿的疼痛:若没有曾经地企求与奢望,又何来现在的不开心?终归仍是愿望没能得到逞意释放,天长日久便逐渐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牢牢地把李白的心绪纠缠住。
其难以承受世故的那颗皎洁“诗心”,同样无法低三下四去侍候于人,哪怕就是那个天下第一之人的皇帝老儿,你再怎样再无能如何“高贵”,也不可羞辱属于一个诗人的纯真之心,“御用文人”?我……不“呸”,我可以高喊出来自己的心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哎呀,皇上,这不是臣写的,是杜甫写的),这句才是我写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皇上,臣不要荣华富贵,也不要功名利禄了,我要去游名山,要去饮美酒也。
唐朝初期的皇帝还算通透,没有格外为难李白,或许好歹也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字的李家人,于是看看李白如此放荡不羁,便选择了赐金放还,由他去吧,君自高堂臣自江湖,从此山水相隔永不相见。
以上都是遭受人世挫折之后的李白形象,从前的他还年青,尚处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好时光里,正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虽然偶尔不能够被人理解,但胜在一个年青人的血性里暗藏着一个大大的“傲”字。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据有关学者考证,是李白居于湖北安陆之时所作。此时的李白入赘许府,结束漂泊游荡的生活,慢慢地由颠沛转入安定,浮浪躁动而轻狂的心亦稍许稳重。或许,因为入赘的缘故,肯定难免遇到诸多眼色。所以本诗题目另外还有几个,一为《答俗人》,一为《山中答俗人》。反正是,如何直白,如何痛快,如何起名字。
开头两句,便挑开了矛盾的话题,“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这里面,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两个对立人物的形象,一个是满脸的嘲弄,开口就是明知故问:放着如此大好年华,却不却干一番有作为的事业,你为什么住在这山野?另一个更加火爆,干脆只顾着微笑,反正是你问你的,我笑而不答,不理睬你,对你采取无视的态度。为什么此处要用一个“笑”字呢?一是嘲笑问话之人的俗气,一是包含无视之意趣,或许还有隐藏的意思,比如问话的人虽然问的是俗气之话题,但却有可能是位长辈,所以只能一笑了之。
然而不管怎样,李白的那种藏匿于骨子里的骄傲,在这简短的诗句里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个“不答”,有不少后来学者保持怀疑,前有言“笑而不答”,为何后面两句却又做了“回答”?宋代诗论家严羽便有此问:“云‘不答’,又复答矣”(《沧浪诗话》)。这个看法,其实显得比较浅薄与幼稚。
我们看看本诗最后两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如何能够理解是诗人对俗人的回答?完全是误解。这仅仅只是对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观的一种真实地描写,而并非是他人所谓的回答。山崖之下,山溪之畔,桃树成林,桃花绽放,溪流潺潺,忽然山风吹过,于是落英缤纷,顺水而逝。面对这般美丽山中景色,顿时令人感觉心旷神怡,恍惚来到另一个精美的天地,而不是充满庸俗之气的此方世间。
看见“桃花”,大家的脑海里,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人:陶渊明。这位在李白的心里,也是属于偶像级的人物。想来面对如此桃花盛开的美景,李白必然会想到前贤君子。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大名宇内久,何人不闻知。其中魔幻境遇,引多少人悠然神往。如果细读一下,可知其中有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未尝不是李白面对俗人,所要脱口而出的回答,所要讲出来的意思。
所谓“象外之意”,尽在其中。诗人在此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而富于情趣地描绘,并非无的放矢,反而另藏深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我知己,不用我说,自然能够理解;不是我知己的,我又何必解释于你听?正是此番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即使再如何不得意,也不是他人可以任意羞辱。“此时无声胜有声”,能够不用言语蔑视的,我们大可以用眼角的余光,也可以用嘴角上扯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