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史书,文学作品以更为生动的方式,表现着每个时代的面貌;而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又不可避免地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汉朝大一统的帝国统治下,产生了华彩万千的汉大赋;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下,产生气象万千的盛唐诗;宋室南渡之后,词人墨客的作品,无不带有家国之悲。
我们从文学作品里,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人所处时代的风情,更能切身体会作者当时所怀的情感。这大概是文学最大的魅力,通过一首诗,一首词,跨越时空的人,共一片情。李白的风流飘逸,苏东坡的豁达,李后主的悲凉、无奈……在一片片流淌千年的翰墨香里,撷一片相同的相思,悲同一片老去的春光。
《古诗十九首》,出自于汉代文人之手,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具体姓名。收录于《文选》卷二十九,代表了当时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创作者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明白晓畅的语言,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最深的感情。钟崂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只有十九首,没有具体创作年代,没有留下诗人姓名,却始终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没有原因的。作品无论是从内容上,艺术魅力上,诗人以景抒情的方式上,还是从诗歌五言的形式上,都给后世的文人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刘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文学作品往往是文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东汉末年,朝廷控制不了地方,各地的地方豪强拥有自己的财力、人力,形成自己的力量,成为后来的诸侯,如刘备、曹操。而具体到每个小地方,又都有自己的地方领导,形成各自的地方势力,比如荆州的刘表,北海的孔融等。
当时天下大乱,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过今天没明天;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就是募集财物,聚一帮人,然后进行兼并战争,形成自己的热力圈;而对于诸多文人来说,就是投靠一个明主,然后给明主出谋划策。这样就产生了宦游子弟,他们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步入仕途,就自己去找明主。
然而游宦并不太容易成功,毕竟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卧龙凤雏的名声在外。大多数士子东奔西走,也找不到可以供职的地方。就算万幸之中找到了可以供职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更强大的势力所吞并了。
因此,当时这些宦游的文人生存条件并不好,大多数的他们既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成功入仕,还要面临随时到来的危险。于是在这种挫败和飘零里,他们需要在其它方面寻求慰藉,来保持心态的平衡。
这些文人开始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表达自己的洒脱和不在意,比如《驱车上东门》里写道:“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坦率地表达出,诗人要用美酒华有来消遣人生。
《古诗十九首》不仅写了离家在外的游的思乡之情,还细腻地描写了留守在家的思妇的相思之情。思妇莫不盼着远行的人早早归来,有人一片痴情守候,对远方捎回的书信,她回时时置于怀里;也有思妇觉得游子可能不会再回来,只能安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而有的思妇似乎难以经受寂寞,感叹“空床难独守”。
无论是游子从立功扬名到美酒华服的转变,还是思妇守候时的埋怨,都在礼教和残酷现实间徘徊。在社会大动乱的背景下,无论是外出求前程的游子,还是守在家里的妇人,都要面对沉重的现实。
史铁生: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
在朝不保夕的生存条件下,在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中,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游子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开始啊问关于生的哲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 生命的短暂和世界的永恒。比如《回车驾言迈》里写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以金石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由物及人,作者的情感从金石的长久,来写人生的有限,让读者产生人生苦短的感叹。
2. 将人的感情和青春相联系。《行行重行行》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女主人公因为游子长年在外不归,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让她感觉芳华早逝,产生青春迟暮之感。
3. 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因此“生年不满百,常怀知岁忧”,在生命终止之前,我们都要面对无休止的烦恼,每天都要面对忧愁。既然活着就意味着无限的忧愁,又何不及时行乐呢。《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诗人从精神层面看透人生和烦恼之间的关系,提出要及时行乐。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都是羁旅途中的游子,他们的生活大多漂泊不定,不仅生活条件艰苦,风餐露宿是常态。而且要谋得职位,还要看尽世人脸色。他们的所有经历,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东汉的物质条件还相对比较落后,加之当时的战乱时局,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三餐不继,宿于荒郊野外,都是常事。
因此《古诗十九首》的作品或明确表明了季节,或通过不同的物象显示了当时的季节。与此同时,诗人还通过不同的气象和不同季节的风物,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在“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时节,却伴着“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寂寞;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时节,却有着“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忧伤。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想象力比较发散,往往将自己置于多维的空间方位里,让读者的思绪也跟着诗人变化,产生微妙的感觉。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空间上既给人天地的纵向方位感,又有远行的横向方位感;比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让人产生一种相望不相亲,咫尺天涯的感觉。
漂泊在外的游子,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别人帮助,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求职的过程中,更是会遇到各种踩低爬高的人,会看遍世态炎凉。
在大多数的意境里,诗人总会将自己置于失意之人的立场上,比如《西北有高楼》里:“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诗人听到有人唱歌,自命为歌者的知音,慨叹知音难遇。
《古诗十九首》是对当时文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是抒情诗的典范。诗人在现实中遇到的物象,如春草、芙蓉、秋风,或眼的明月,听到的虫鸣,都能引发诗人无尽的思绪和悲悯。由自然的风物,转入抒情。
无论是《古诗十九首》的艺形式,还是其抒情的内容,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都让许多古代作家自觉学习。它表达的乡思、乡愁和相思情感,同样让无数现代人产生感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