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识
通古知今,博采众长。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7日 04:02
春秋战国时,军中专门设有负责供应军需物资的部队,叫“辎重”。辎重部队随大军一道行动。公元前597年,楚“荆尸而举”,讨伐郑国,“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其中所谓“左追蓐”,杜预释为“追求草蓐为宿备”,应是对的,就是“辎重部队”。辎重部队以大车运送给养,故《易》曰:“大车以载”。大车一般用牛挽驾,所以孙子称它为“丘牛大车”。大车所运载的粮秣、物资、衣装,重可达三十石,所以又称重车。据郑玄《周礼·车人》注,大车是平地的运输车。此外,还有在山地使用的小型辎重车,曰“柏车”。挽马的辎重车叫“广车”,以人力驾挽的辎重车曰“辇车”。
战国时列国仍承春秋之制,由国家设立的少府、府库等机构负责武器装备的统一制造和统一管理,定期发给军队使用。如果府库对武器装备管理不善,还要受到处罚。发放武器时,往往还要在武器上刻记“某库授某某”字样。
辎重军队的功劳:
失期,法皆斩:
古代战争中,以粮食为主的物流运输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粮草的供给对安定部队的军心,保障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数伟大的战役,粮草供给的成败都是战役输赢决定性的因素。
秦赵长平之战,高度动员的两国将国家的所有力量都输送到了长平弹丸之地,战争既是几十万秦赵军队的厮杀,更是两国几百万百姓努力地对抗,最后秦国是因为体量的优势,在对峙中逐渐让赵国失去了维系战线的能力,从而冒险发动突袭,才获得胜利的。赵国的莽撞是国力羸弱,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是相当来之不易的。
这中间辎重部队对于粮草的运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陕西河南向山西的物流,一笔笔都是功劳,不是光砍人头才能拿军功的,每次辎重的运输,时间都被严格的限定,宽限期几乎没有。
考虑到古代道路运输对于天气的影响,暴雨造成的泥泞,桥梁冲毁等情况的存在,辎重运输的风险很大,功劳虽然不能和一线冲杀,拿人命博前途的锐士相比,也是丰厚的。
从陈胜和吴广的造反,可见秦律的严苛,赏罚分明是秦朝军律重要的特点,按期运到辎重,是一笔不小的军功,笔者认为是仅次于一线杀伤的军功,具体折算首级的数量,当然是根据物流的路程和道路的难易度来决定的。
辎重:古代军队的命门:
曹操,惯于断人粮道,从三国演义的记载可以看到,和曹丞相打仗,那些运送辎重的军队,可能是比一线军队更加高风险的存在,淳于琼在乌巢的被杀,守卫的军队就是介于野战部队和辎重部队之间的二线军团。机遇有没有?有,他们守住了,曹操就完蛋了,守不住,曹操的精锐不是这些二线军团可以抵抗的。
可见后勤部队不是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只是他们愿不愿意面对这些机会。守备粮仓等要害,本来就是比野战难度小的工作,士兵们能得到城墙的保护,本身的自给自足方面也能够维持,大把立功的机会放在眼前,就看他们能不能抓住了。
“三军”的概念最早源于周朝。春秋时期,“军”是最大军队建制,“军”的单位编制人数一般在12500人。
周朝初建时,周天子分封天下于“八百”诸侯。周天子保留兵力“六军”,其他各诸侯最多保留“三军”兵力。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因此,“三军”可指某个诸侯国全部军队。
春秋时期,“三军”的概念逐渐迁移。各大诸侯国虽有“三军”,但“三军”所指已然不同。晋设“上军、中军、下军”为“三军”,楚称“中军、左军、右军”为“三军”。
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由步车骑三个兵种组成,所以也有国家将步车骑合称为三军。但无论怎么改变,“三军”即代称“全部军队”。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又对“三军”重新定义,区别于其他诸侯国。一军为“壮男”、二军为“妇女”、三军为“老弱”统称“三军”。
第一个古代没有单独的后勤体系,唐以后所谓的后勤是由户部、兵部、工部三部掌管。第二个古代的后勤官员可以称之为粮曹官亦或是押运官。第三我调侃一下哈,薛仁贵中的后勤叫做火头军!
今早在茶水间喝水的时候,有两女同事聊到关于称呼,各自回忆起来。
一女同事说到“有一次走在马路被人称为同学,当时那心情美的呀乐开了花,于是乎热情高涨,对那问路人要去的路线讲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直到那人远去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看她现在谈起这件事还满脸带笑,应该是真的很开心。
另一女同事接着说“最害怕被陌生人称为阿姨,老的、少的都被称为阿姨,打扫清洁的也被称为阿姨,不知道别人眼中的她是究竟属于哪个年龄段的姨”,说完她略带尴尬地对着我们耸耸肩。而后补充了一句“情愿被人称为姐姐,哪怕那样显得幼稚”。
一旁的我只带倾听的耳朵而沉默着,每次下班回去经过隔壁老太太家门时,她总会热情的打声招呼“小姑娘回来了”,其实听到这句话时,心里也是会暗暗自喜滴。
你们更愿意陌生人怎样称呼你?是陌生人,不是熟悉的人,不是亲人,也不是同学同事类的人们。
无论如何,无论怎样的称谓,即使你不再年轻,都请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因为那样会更快乐!有一天,吴先生对食堂的大师傅老李说“在国外,像你这样的工作,知道叫什么吗?”当了一辈子炊事员的老李,睁大眼睛,盯着他。“在国外,人家把你叫做厨艺总监。”老李的脸上顿时开成了一朵花。以后,吴先生每次去食堂打菜、买饭,不用排队,饭菜足够三个人吃。
吴先生对职业称呼的新发明,给周围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信心。他成了公司里最受欢迎的人。
小张姑娘是单位里的一位电梯小姐,天天吵着要换工种。自从吴先生授予一个亲切的称呼后,她变得安心多了,每次见到吴先生,笑得像花一样。吴先生管她叫“垂直交通管理员”。
吴先生管传达室大伯叫做“全天候安全监理员”,管居委会大妈叫做“社区文明高级警察”,管邮递员叫做“信息传播工程师”,管公司门前小店铺的售货员叫做“商品流通中介人”,就是对后勤班的泥瓦工,他也设计了一个文雅的称呼——建筑物表面美学工作者。
现在,吴先生的自行车轮胎破了,皮鞋的口子开了,他都可以得到免费服务。道理很简单,在他的家门口,有一个东北小伙开的修鞋铺。吴先生送了一个新称号,让小伙子至今心怀感激,吴先生管他叫“皮具修理博士”。
如今,吴先生在职业称呼上的造诣,已经炉火纯青。有一天,理发室的老张笑眯眯的找到他,说“吴先生,明天我想去印一张名片,你看印什么好?”吴先生脱口而出,就有三个雅号:高级发型设计师、专业形象设计师、人体CI造型师。老张大喜而去。第二天,老张又来找吴先生,一见面,就拉住吴先生的手,涕泪俱下。原来,老张的老伴从来就看不起他,说他只是剃头的,昨天老张把新称号带回家里一宣布,老伴满脸红光,特意炒了几个小菜,对老张好生伺候。“你不但提高了我的工作地位,更是提高了我的家庭地位。”老张说。
吴先生发现,给人们带来快乐,并非一件困难的事。人们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察视角不同而造成的。只要稍稍换一个角度,完全可以改变人们的看法。
比如说厕所,你可以管它叫粪坑,也可以叫茅房,还可以叫卫生间,又可以叫洗手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发明了一个新称呼,叫做“五谷轮回之所”。说的都是同一样东西,不过有的就能给人到来天壤之别的感受。
因此,吴先生大力主张对各种职业称呼进行全方位的大变革。他建议把街头小杂货铺改成“自助超市”,把玩具店改成“搞笑专卖店”,把火葬场改成“灵魂沙龙”,把烧饼改成“中国汉堡包”,把豆浆改成“植物牛奶”把大饼加油条改成“东方热狗”……
古代没有专门的军事后勤机关,军需供应分属户部、兵部、工部三个部管理。
《军需则例》是清乾隆年间关于军事后勤的兵书。书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十九年(1784年)、五十年(1785年)关于《军需则例》的奏章。乾隆五十年由户、兵、工部一百余名官员对以往战争中形成的军需条款及云南等省上奏的军需条例进行比较核酌,统归画一,纂成这部《军需则例》,并由乾隆皇帝钦定颁发。
《军需则例》共十五卷(原书称十六卷,含奏章一卷),十五章一百二十三条,约五万字。古代没有专门的军事后勤机关,军需供应分属户部、兵部、工部三个部管理,所以本书由《钦定户部军需则例》、《钦定兵部军需则例》、《钦定工部军需则例》三部分组成。
《钦定户部军需则例》九卷,九章六十五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增补3条。主要卷目和内容为:
卷一:俸赏行装,记各级从军官吏及土目土兵俸禄数额的规定;
卷二:盐菜口粮,记各级官吏随军出征时生活费用的发放标准;
卷三:盐菜口粮,记驻防官兵、绿营官兵、土目土兵及投诚人员生活费用的规定;
卷四:骑驮马驼,记各级官员配备马匹、骆驼的规定;
卷五:运送脚价,记运送军粮、军火、军械、军饷等军需物资装备费用的规定;
卷六:整装安家工食口粮,记医生、供事、书识画匠、渡夫水手、站夫、押差夫、工匠等为军队服务的各类杂役人员俸禄发放标准;
卷七:采买办解,记买米麦豆草、马驼牛羊、纸张笔墨、药材等物资的报销规定;
卷八:折价抵支,记官兵口粮折价、出征官兵骑驮马匹及沿途解送马驼牛羊发放草料的规定;
卷九:杂支,记旅差杂费的发放标准及报销规定。
《钦定兵部军需则例》五卷,5章40条。主要卷目和内容是:
卷一:廪粮车马锅帐,记各级将官配备随员、马匹,以及官兵发放锅帐、生活费用的规定;
卷二:安塘夫工,记塘站马夫工食、马匹草料、顾用车马经费。号书兽医盐粮、出派京兵配备车马的规定;
卷三:军功议恤,记军功加级、阵亡加赠及录用子弟、优恤出征阵亡病故兵丁眷口的规定;
卷四:阵亡赏恤,记阵亡伤亡袭职、阵伤给赏、伤亡官兵准恤定限、错报阵亡处理、降革官兵阵亡恤赏、办理议叙恤赏限期等的规定;
卷五:土司军功议恤,记对土司官兵奖赏军功,抚恤伤亡的规定。
《钦定工部军需则例》一卷,十五条,其条目是:配制火药、制造铅弹、制造火绳、铸造炮位炮子、设窑烧炭、一切军装器械、杂项、化毁炮位、制造地雷火弹、制造皮衣等项、配制炸药、配制弩药、修理道路、搭造桥座、制造渡船。这部分内容主要记制造火药、铅弹、火绳、地雷、弓弩刀箭、鞍具、火弹、火箭、炸药、桥梁、渡船等武器装备的用料标准、工序及所需经费。例如,“配制火药”条记载,乾隆年间,云南省配制火药一斤,用硝十一两八钱,磺二两一钱,柳炭灰二两一钱,连器具人工合银一分四厘四毫;四川省配制火药一斤用毛硝一斤,毛磺二两,柳炭用二三两不等。煮硝每百斤用柴一百二十斤,火药每七斤用工银四分。
《军需则例》是中国古代官定的军事后勤条例,记录了古代军需品的筹办、制造、经费、供应等情况。专门性军事后勤兵韦的出现,是后勤工作逐步独立出来的结果,说明古代军事学术研究的分工愈来愈细,反映了军事学的发展和进堆。该书具有军事后勤史和军工科技史料价值,现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户部刊本。
“三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当时各大诸侯国都将军队设为“三军”,但具体分法各有不同。如晋国将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楚国将军队分为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吴国将军队分为上军、中军、下军。“三军”都设有将、佐等军官,一般以“中军”的将领作为“三军”的统帅,或是大将军。
随着时代的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三军”演变成了前、中、后三军,成为了军队的固定编制。每个军团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前军负责侦查和处理小规模战斗,中军则是主力,后军则负责后勤保障。
前军一般是指先锋部队,他们是逢山开路遇水填桥,扫清主力部队前进障碍,给主力部队提供情报,威慑敌人的尖刀军队。中军则是统帅亲率的主力军队,其数量大,装备完整,是决战的核心力量。后军也是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队,他们一般不冲锋陷阵,只是押送辎重,运送粮草,救治伤员,打扫战场的军队非战斗人员。
慢慢的,上、中、下三路又被前、中、后三军代替,前军负责冲锋,中军则是主力作战队伍,统帅也在中军之中,后军主要负责掩护、警备工作,这样的作战队伍十分先进,唐朝以后已经十分成熟了。而如今,“三军”又被海陆空三个领域的兵种代替,但无论怎么变化,从古至今,“三军”都是全国所有作战队伍的总称。
宋朝吸取前唐藩镇之乱的教训,军队后勤军需由文官担任
一般战区后勤是这个职位的官员
本官是:从九品或九品的判司簿尉。
职事官为:某某路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别称:管勾、抚勾
如果是一个地区的后勤官员(从八品以上)
职事官为:转运使司管勾账司(负责账簿文案)
转运使司勾当公事(负责具体事务)
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其中唐宋的感觉最混乱,因为那时候有节度使,节度使麾下的武将名称又同中央的不一样。所以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下,以我的水平说不全。
就以唐宋为例吧:
军队的各级军官就不说了,将军-都尉-骑尉共12等,在往下的就不是官员了,比如十夫、百夫,只代表在军队的地位,在战斗中起到带领团队使上级命令统一执行的作用。
但将军不是最牛的,文官才是军队的最高领导,如枢密使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的首脑、指挥使是委派领军的最高首脑,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即三军)。
一般有专门练兵的教头,负责传授士兵武艺和战斗经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你会没听说过?)
外出打仗有监军,也是文官,明朝一般为太监,清朝一般为满族宗室。
军队有自己的文官体制,同一州一府类似,有主簿、参军、提刑、代书、及各类基层文官,恕不能详述。
像你说的有军医,但是当时的军医说实话一般都是徭役而来,或是军队沿途裹挟,水平很差,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由行军总管负责管理。而行军总管负责管理的还有其他勤杂人等,如兽医、建造营盘的工程兵、征召的负责辎重的农夫、伙夫等,同样这些专业兵种也不像今天这样有系统管理。
节度使手下的亲信武将一般为虞候,都虞候是虞候中的最高官职,仅次于指挥使,所以水浒中,林冲和陆虞侯其实完全不是对等的地位,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说这些吧,但是具体的比这要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要拿今天的军队构架来理解古代的军事体系,今天的军队更注意后勤的管理和多兵种细化管理,古代则不注意这些。
LZ您好
没有!
历史上最早使用后勤这个词是1830年,若米尼(法)在探讨征俄失败,才首次使用了后勤这个词。
但是!需要注意,虽然后勤这个词古时不存在,不代表后勤的定义古时不存在!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上面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很显然就已经对后勤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而之后,不少关于作战的檄文,诏书,命令等,大量使用了诸如“辎重”“粮食”“委积”
至于实际行动,那就更多了,韩信在成为军神之前,最初就是在刘邦手下管后勤,而且他的管理记录办法,后来成为麻将牌的原型;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亦是针对后勤。
后来辽金蒙劫掠中原,后勤有一点区别----没有专门运物资的,但是有“打草谷”的军队,前面正规军先负责攻城,攻城结束正规军休息,打草谷军出击,四处劫掠,获得物资养军。
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很显然后勤这个概念一定自古就有,只是之前都不叫后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