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趣说
用简单有趣娱乐的方式分享知识,让文化变得有趣。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5日 20:26
朱高煦造反失败以后,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后来,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没有同意。
历史评价:
徐辉祖: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高岱:高煦之征,役不逾时,兵不血刃,而罪人斯得者,何成功之速哉?盖鉴前事之失而得处置之宜也。……使宣宗不决计亲征而命将出师,人将惩往策而持二端,天下事未可知矣。
焦竑:其凶横、淫荒、狡黠、险狼、跋扈,不可御久矣。靖难兵起,仁宗居守,庶人有膂力,善骑射,从行颇有功。
陈懿典:高煦材武,胶西、任城之流,一将之任也。靖难虽功多,亦以所从者武,所摧者瑕,然较于居守,则根本为钜。且闻是时,四年间所破城邑,旋破旋守,独仰给北平、永平,则国本之定,盖亦城守有功焉,非独嫡长也。而煦竟妄意天策上将之事,自取大僇。自是之后,国家永绝吴濞之谋,独正德两见而两败矣。夫以康陵而摧二凶如拉朽,况宣庙之英特哉。
钱谦益:高煦,太宗第二子,倚恃靖难功,倾动东朝,太宗几为所惑。……煦在藩邸,制《拟古感兴诗》二十八篇,其臣僚镂版行之,盛称其英资睿智,雄才盖世,合二圣之规模,成一代之制作。盖其夺嫡深谋,颇见于此。而史称其日事游嬉,不肯学问,史家严辞溢恶,或未可尽信也。
《大明风华》中汉王朱高煦确实是被他的侄子朱瞻基杀死的。
朱高煦和朱瞻基之是叔侄关系,但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朱高煦认为朱棣偏心,他不应该把皇位传给身体孱弱且本领稀疏的朱高炽,而是应当让他来继承皇位。朱棣和朱高煦一样不喜欢身体孱弱的朱高炽,但朱棣对朱瞻基非常上心,从小就把他当作继承人培养。由于朱瞻基的关系和“靖难之役”的遗留问题,让朱棣放弃了易储的念头。
《大明风华》中有这样一幕:朱高煦在朝堂之上当众说父亲朱棣曾许诺他要将皇位传给他,朱棣为了稳定人心当众呵斥朱高煦,甚至是当众鞭打他,总是是死不承认自己和朱高煦说过这些话。即便如此朱高煦对皇位仍有念想,在陪同朱棣最后一次北征时甚至想趁乱杀死朱瞻基好抢夺皇位。可惜朱瞻基棋高一步,抢先控制二叔朱高煦和三叔朱高燧,并且将收回了他们的兵权。
如果没有内奸的出卖,朱高煦就无法仓皇出逃,也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麻烦。仓皇出逃的朱高煦起兵谋反,试图效仿自己的父亲再来一场“靖难之役”,将他的侄子赶下皇位。可惜朱瞻基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朱允炆那般志大才疏的人。朱瞻基很快便平定叛乱,并且活捉了汉王朱高煦。
不管怎么说两人之间是亲叔侄,朱瞻基曾向朱棣保证过不会“同室操戈”,他也不想让后人说他是个骨肉相残的暴君,这三个因素促使他软禁朱高煦。朱高煦认为软禁生活生不如死,还不如朱瞻基杀了他,顺便让朱瞻基成为史书上的“暴君”。于是朱高煦不分昼夜地辱骂朱瞻基,想用自己的命发动“最后一击”,即便当着朱瞻基的面也毫不避讳,实在忍不了的朱瞻基就杀了汉王朱高煦。
用火烧死的。朱高煦性格比较粗暴,不学习,不拘谨礼数,但是打仗作战却是一把好手,在明朝也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战功赫赫。朱高煦对于朱棣的谋反篡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多次帮助朱棣扭转战局,救朱棣性命。
对于二儿子的功劳朱棣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于儿子几乎完美的表现更是不吝赞美。至此朱高煦的这一手好牌可谓打得漂亮。可是他不安于现状,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荣耀,那就是想当皇帝。
朱高煦与其说是被皇帝杀死,倒不如说他是自己作死的。
扩展资料
朱棣有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儿子,刚开始朱棣很看好朱高煦,但是通过很多事,朱棣考虑再三,决定让体弱多病的长子朱高炽继承皇位,而朱高煦封为汉王。
汉王的封地原本在云南,他不肯去,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穷。最后朱棣没辙了,就让他在南京待着吧。而朱高煦不知死活,对皇帝软磨硬泡,把皇帝的亲军“天策卫”要来当了自己的护卫。
朱棣再宠爱他,也不能容忍他胡作非为,他主要干了下面两件事:死盯太子朱高炽的人,诬陷他们,进谗言陷害他们,不少人入狱甚至冤死;私下招募兵士,横行霸道,抢夺财物。其中有几个士兵抢劫财物时被兵马指挥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锤把兵马指挥打死了。
从此,朱高煦手下的士兵更加猖狂。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听说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勃然大怒,把他改封到山东乐安。这次朱高煦彻底把自己从皇位的候选人中作了出去。这时他还不安分守己,继续作。
朱瞻基回到北京后,朱瞻基将朱高煦废为庶人,但在生活上还是予以优待,并将他囚禁于逍遥城。公元1429年,朱瞻基满怀好意地前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却出其不意地将朱瞻基勾倒在地。朱瞻基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朱高煦扣入一个300多斤重的大铜缸中,然后用木炭将铜缸埋起来,用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
明朝有这么一个奇葩的王爷,他就是汉王朱高煦,为什么说他奇葩呢?那是因为朱高煦最后被自己的侄子用火给“烤死”了。而且是放在一个大约300斤的大缸里面,然后周围点上火,就这样一代汉王直接被活活烹死。
那么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会这么残忍的将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给烹死呢?其实这也不怪明宣宗残忍,只能怪汉王太不知好歹了,死到零头了还想着陷害明宣宗,如果明宣宗再不杀朱高煦,那么帝王的情面何存?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基当上皇帝,改年号为永乐。朱棣作为一代伟大的帝王,膝下有四子,分别是太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只是四子朱高爔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这剩余的三个儿子性格天差地别:太子朱高炽宽厚仁慈、二子朱高煦心狠手辣、三子朱高燧阴险狡猾。
太子朱高炽是嫡长子,又加上宽厚仁慈,所以很受大臣的拥戴,而且朱棣也十分喜欢。二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曾多次救朱棣,朱棣也有意传太子于朱高煦,可是朱高煦生性傲娇且暴躁,犯了很多错误,所以也就没有立其为太子。此外朱棣比较喜欢自己的孙子,也就是朱瞻基,所以朱高炽算是沾了自己儿子的光。
但是朱高煦一心只想做皇帝,而自己的大哥也就是朱高炽,是自己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要想当皇帝,那么就得除掉朱高炽。可是朱高炽也没有什么把柄让朱高煦抓,朱高煦也只能作罢。朱棣去世之后,已经没有人可以约束朱高煦了,朱高煦自以为机会来了,可是事与愿违,机会还是错过了。
朱高炽在大臣的帮助下,趁朱高煦没有回京之时,就登基了。不久后朱高炽因病去世,朱瞻基登基,朱高煦立刻起步谋反,结果被朱瞻基打败。于是就被收押在大牢里面,没多久之后,朱高煦就被明宣宗给下令烹死,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朱高煦本来就是心狠手辣之人,为了自己的皇位可以不知手段,可以说是一点人性都没有。大哥朱高炽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处置自己的这个弟弟朱高煦,还给朱高煦赏了各种珠宝,目的就是为了安抚自己的这个弟弟。可是朱高煦呢?依然不知好歹,自己的哥哥朱高炽对他那么好,可是他依然不领情,因为朱高煦看不起大哥的身体毛病,还多次嘲笑。
朱高煦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还是没有打消当皇帝的念头,甚至还派自己的儿子到北京城内,目的就是监视着朝廷的一举一动。这件事情后来被明仁宗朱高炽知道了,朱高炽没有怪罪自己的弟弟,还把自己的弟弟召回京城,赏赐来很多奇珍异宝给他。
可是朱高煦依然不知悔改,还是多次想着办法陷害朱高炽,朱高炽也是知道的,只是不想追究罢了。朱高煦之所以对自己这个弟弟那么好,就是想让其安份一点,毕竟兄弟一场,朱高炽也不愿意手足相残。
后来宣宗即位,朱高煦依旧死性不改,对皇位的执着依然没有放弃,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去夺取皇位。明宣宗也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就这才把朱高煦给烹死,以免朱高煦再次举兵叛乱。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个消息对朱高煦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将是自己唯一再次抢夺皇位的机会。朱高煦等着一天也很久了,朱高煦在位期间就算了,这下连自己的这个大哥也去世了,朱高煦没有理由不谋反。
这个时候朱瞻基得知父亲死去的消息,也是急忙从南京赶来,准备继承皇位,朱高煦得知消息后,就开始派刺客在路上刺杀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命不该绝,成功逃脱了刺客的追杀,回到京城以后在大臣的拥护下,成功的继承了皇位。这次的刺杀失败也是让朱高煦恼怒不及,机会再一次从自己手上失去。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罢休,他还是不停的向明宣宗朱瞻基索要大量钱财,明宣宗也是不想和自己这个叔叔相杀,就尽可能的满足朱高煦的要求。就是这么一个举动,让朱高煦认为明宣宗是个软弱的家伙,于是朱高煦就想像朱棣那样,再次举兵谋反。
一不做二不休,朱高煦说做就做,先是联合山东的手下和自己汇合,然后再是夺取周围郡县的所有马匹,准备杀进北京。这个消息也是被明宣宗得知,明宣宗率领军队御驾亲征,直接把朱高煦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甚至还把朱高煦的手下招降到自己这边。
朱高煦就这样大势已去,最后被明宣宗抓住,关进了大牢。其他不说,光是朱高煦举兵谋反这一点,就已经可以判其朱高煦死刑。明宣宗也是为了国家安稳着想,就不得不把朱高煦烹死。
话说朱高煦被明宣宗打败关进大牢,这个时候明宣宗便来看望朱高煦,可是朱高煦这个家伙不知好歹,被关押到大牢里面也不老实,还乘机绊了明宣宗一脚。这一脚也是差点没把明宣宗绊倒,这可把明宣宗气坏了。
本来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就已经让明宣宗忍无可忍了,只是念在朱高煦是自己的叔叔,实在是不忍心将其处死,这才下令将朱高煦关押在大佬里面。谁曾想,这才刚来看望朱高煦,就被他给绊了一脚,到这个时候了,还想着陷害自己让自己出丑。这口恶气明宣宗无论如何也无法咽下去,如果再不处置朱高煦的话,自己皇帝的尊严就会全无。
就这样明宣宗派人拿来了一大鼎,如何把朱高煦压在鼎下,算是对朱高煦的惩罚,可是朱高煦力气也是大的很,就这样鼎还压不住他,嘴里依然大骂明宣宗。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明宣宗,于是又派人把干柴放在鼎的周围,并把柴火点燃。一代汉王就这样被活活的烹死,想来也是可悲至极,不过这也只能怪他自己,怨不得别人。
明宣宗的做法虽然有点残忍,但也能理解,站在明宣宗的角度上来看,我想明宣宗内心也是很挣扎的。只怪自己的这个叔叔太不知好歹了,不仅多次陷害自己和明仁宗,还一心想着举兵谋反。多次的的忍耐换来的只是朱高煦的恩将仇报,所以明宣宗最终也是忍无可忍,这才把朱高煦用鼎给烹死,自始至终也只是朱高煦自找的。
朱高煦就是一个可怜人罢了。
朱高煦对于永乐朝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朱高煦,就没有后来的永乐帝。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曾三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间,让他逃过一死,也就是这数次舍生忘死的拯救,才让朱棣有了后来登基称帝,开创不世之功业的机会。
建文二年(1400年)4月,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欲图谋朱棣大本营北平,朱棣闻询,急率20万前往白沟河御敌。24日,朱棣军沿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时,建文军先锋官平安部万余人突然发难,朱棣军惊慌失措,一时死伤惨重,朱棣只得引军而退。25日,朱棣再次率军渡河求战,建文军在大都督瞿能父子的督战下奋勇向前,朱棣军再次大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陈亨中伤而逃。与此同时,建文军统帅李景隆突然挥师绕至朱棣军背后,与先锋官平安部前后夹击,朱棣陷入重重围困之中,三易其马,慌乱逃窜,几被瞿能所获。
就是在这危急关头,朱高煦始终是寸步不离地保护者朱棣,而后更是亲率精骑冲阵,斩杀建文军大都督瞿能父子,之后随着瞿能的被杀,建文大军阵脚大乱,朱棣军乘势反攻,建文军大败,死伤10余万人,最终朱棣赢得了胜利。
建文二年(1400年)12月25日,建文军与朱棣军在东昌发生大战。东昌之战初,建文军将领盛庸利用朱棣骄傲自满的心思将其诱入到预先设下的埋伏圈中,而后将其团团围困。此后燕军眼见朱棣被围,燕军张玉、朱高煦遂引兵来救,朱高煦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如此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朱棣终于逃出生天。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军击败,再一次陷入重围,此时朱高煦又再一次如神兵天降般率军来到朱棣的面前。而本已绝望的朱棣,看到朱高煦的到来是欣喜万分,他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并又抚摸着朱高煦的背说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如此在朱棣十分含蓄的说道以后这天下终究是你的的话语中,朱高煦是亲率大军舍生忘死的与建文军血战,最终击建文军大败,朱棣再一次死里逃生。
可以说若不是朱高煦一次又一次拿自己的命去与建文军奋战,朱棣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又哪里有后来的霸业呢?因此,朱棣能成就日后的霸业,朱高煦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但就是这么一位有再造永乐社稷之功的皇子,在朱棣登基称帝后,却是遭遇到了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朱棣给了他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就是这个虚幻的梦想让朱高煦的后半生最终变的是穷途末路。
那这个梦想是什么呢?就是建文四年,朱棣被围困在浦子口时候,他对朱高煦所许下的一个诺言,那就是日后继承天下的会是你。就是这个承诺,让日后的朱高煦燃起了争夺储君之位的梦想,而为了这个梦,他是舍生忘死,为了让父亲朱棣夺得天下,他每战都是冲锋在前,英勇无敌,因此身上是伤痕累累,往往是旧伤未好,新伤又现。
可就是这样努力,更是替朱棣打下半壁天下的朱高煦,他做储君的梦想却是被自己的父亲朱棣给亲手捏碎了。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是被册封为汉王,藩国云南。
就这样,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被彻底击碎,朱高煦开始彻底的变得疯狂了起来。为了让储君之位回到自己的手上,他开始变得丧心病狂,先是为了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后眼见陷害太子无望,更是欲图谋反,在南京他私自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欲图兵变。而后,他的意图遂被朱棣发现,并被严惩,但朱高煦依旧是死性不改。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此时朱高煦就再次欲图造反,他派亲信入京,伺机叛乱,可始终是没有机会。而朱高炽虽明知朱高煦有反心,可仁慈的他顾念亲情,并未惩罚于他,反而是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不过朱高炽这般仁义的举动并未让朱高煦有什么悔意,反而是让他变本加厉。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就在这时,死性不改的朱高煦居然想杀掉自己的亲侄子,不过因行动仓猝,最终并没有成功。
当然朱瞻基同他的父亲朱高炽一样,他对朱高煦也是十分厚待,给予他的待遇要远胜于诸王。可就是这样,朱高煦不但不领情,反而是认为朱瞻基软弱无能,时惧怕他,也就是这个心思,让朱高煦最终走上了谋反之路。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朱瞻基平定,朱高煦被俘。而后百官皆建议朱瞻基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始终下定不了这个决心,他还是想着留下自己这位劳苦功高的叔叔的性命,因此最初朱高煦只是被贬为庶人,囚禁于皇城西安门内,朱瞻基还是希望他能幡然悔悟,迷途知返。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朱瞻基下定决心要杀掉朱高煦。某一日,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时他才彻底明白自己这位叔叔是不可能醒悟的,无论自己如何对待他,他都不会把自己当成亲人,如此留他又有何用。最后朱瞻基就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希望憋死他,可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缸顶起,于是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只得说,朱高煦有这般下场,这一切都是他的咎由自取,如果朱高煦在后来能够摆正心态,安安心心的当他的藩王,他的结局绝不会是如此悲惨的,只会是享尽荣华富贵,然后安享晚年,只是朱高煦自己作死,这真是没有办法。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曾跟哥哥朱高炽,展开过激励的皇位争夺战,可惜输了。他却还不服输,又去抢侄子朱瞻基的皇位,最终被杀!所以若问历史上的朱高煦是怎样的?很简单,有三副面孔!
其一:朱棣手下第一大将(猛将面孔)
朱棣是靠“打劫”侄子朱允炆,才当上皇帝的,这便是靖难之役。但在起兵之初,朱棣却经常面临九死一生的局面。毕竟他才是燕王,如何能对抗朝廷的举国之兵?
《明史》中,虽不断渲染朱棣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实则他连山东都打不过去,最多在北京和保定这一地带打转。因此朱棣不死,已属于奇迹了。而造成这奇迹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朱棣有两个好儿子。
朱高炽是长子,抗住了大军围困北京,保住了朱棣的根据地。
朱高煦则是朱棣手下第一大将,靖难之役中,朱棣所有军事上的胜利,几乎都有他的功劳,为此都搞得朱棣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可要好好表现哦!
其二:朱高炽的对手(逗比面孔)
在朱棣当上皇帝后,朱高煦就等于失去了优势,毕竟哪能天天打仗?还过不过日子!但朱高煦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朱棣偏爱他,再加上靖难之役时,朱棣对他有过暗示,他便开始跟哥哥朱高炽,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问题是朱高煦却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一副逗比面孔。比如朱高煦经常自比李世民。但李世民可是夺了老爸李渊天下的。你朱高煦是李世民,朱棣是不是李渊?显然不是!他这不是逗比是啥?
同时,相比于朱高炽总维护兄弟形象来言,朱高煦显得更逗比无比了。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朱高炽由于太胖,给摔倒了。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会明白,这关乎整个朱家人的脸面,能遮羞就遮羞。可他却张嘴来了句:呦呵,你摔倒了,这下可提醒我了。
因此,朱高熙虽是朱高炽的对手,但实则却根本不合格,只不过他仗着老爸朱棣偏爱他罢了。
这其实也是为啥他失败的原因。缺乏头脑,不顾大局,天下神器,岂能交给这种“逗比”?朱棣再偏爱他,也不可能!
其三:朱瞻基的累赘(作死面孔)
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皇帝后就死了,由于当时朱瞻基在南京,听闻消息后,就连忙赶赴京城登基。
可朱高熙却做起了春秋大梦,半路截杀朱瞻基。自然失败,随后起兵反叛,也是应者寥寥。被朱瞻基轻松灭掉,并活捉。
按理说事情都如此清晰了,朱瞻基不杀你他就够意思了,你就老老实实活着吧?可朱高熙却变成了一副作死面孔。趁朱瞻基看望他时,一个扫堂腿,把朱瞻基给摔地上了。
这还了得?气得朱瞻基命人把他压在铜缸之下。若此刻他服软,朱瞻基也不会杀他。可哪料朱高煦却作死到底,扛起了那铜缸示威。直接把朱瞻基气疯,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把他给活活烤死在铜缸内了。
汉王朱高煦树帜起事,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
朝廷大军抵达安乐城外,双方交战仅一日,朱高煦便俯首纳降、束手就擒了。
朱棣当年说过,朱高煦很像自己;“靖难”之时,朱高煦战功卓著;就史料看,朱高煦似乎又是那种桀骜不驯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他拉起大旗造反的时候,会这般地虎头蛇尾、这般地不堪一击?
是朝廷太强大了了吗?
是朱高煦太不靠谱了吗?
存疑!
宣德元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乙酉),即公元1426年9月25日。
朱瞻基亲征结束,班师回朝。
其时,朱瞻基命令中官用绳子系绑朱高煦父子的脖子,看押他们,回到京师。
回朝之后,朱瞻基废除朱高煦父子的爵位,贬斥他们为庶人,并降旨在西安门内建筑室屋,将他们禁锢其中。
同时,朱瞻基还命令锦衣卫用刑具锁定王斌、朱恒、盛坚、典仗侯海、长史钱巽、教授钱常、井授等人,押赴京师,处以最严厉的刑罚。最后,这些人全被诛杀。
汉王旧属,只有长史李默因劝谏朱高煦不要谋逆,而被免予处死,但贬谪口北(口北,指长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也叫口外。)为民。
诛杀靳荣。
靳荣的儿子靳义、天津镇守都督孙胜、山西都指挥张杰、杨云、青州左卫指挥使□诚、沧州卫指挥郑典等人,曾一起约定,一旦起事,就举城响应朱高煦;而且,他们还先向朱高煦贡纳军马粮仗等很多。
这些事情被察觉之后:
朝廷相继诛杀六百四十余人;
故意放纵与藏匿而连坐处死、流放戌边者一千五百余人;
编管为边氓者七百二十人。
起初,朱高煦被锁押在所谓的逍遥城。
有一天,朱瞻基要去看朱高煦。朱高煦身边的人员劝阻皇帝不要前去。
朱瞻基不听,硬是要去。
去到逍遥城之后,朱瞻基注目细看朱高煦,并看了很久。
之后,朱高煦乘朱瞻基不留神,伸脚勾了朱瞻基一下,朱瞻基跌扑在地。
见此情景,左右随从慌忙将朱瞻基搀扶了起来。
为此,朱瞻基盛怒,他立即命令壮士抬来铜缸。将朱高煦覆于缸内。这铜缸重约三百斤。朱高煦力大无穷,竟然可以在铜缸之下,将铜缸顶负而动。
朱瞻基命令,用木炭将铜缸围住。在木炭堆积如山之后,朱瞻基下旨将木炭点燃。木炭烧了很久,遂将朱高煦活活烧死在了铜缸之中。
朱高煦烧死之后,他的儿子也全都被处死。
关于朱高煦之死,已经说完,再回过头去看看这段历史,做一个不是结论的总结:
一、正规的历史都是成功者书写的,所以,我们眼见的,基本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套路模式。对此,不必变成彻头彻尾的历史怀疑论者,认为一切的历史皆是变造虚假,如此,最终可能沦为历史虚无主义者。
二、保皇派的文字记述,毋庸置疑,都是偏向于皇帝的。
三、传统士大夫思想受限,不一定保皇,但是,一般会遵守礼制。遵守礼制的结果,往往会美化遵守制度者而丑化破坏规矩者。
四、就此段历史记述来看,朱高煦不见得就那么差劲,朱瞻基也未必那么英武。
五、朱棣认为朱高煦像自己,并不仅仅是因为宠溺,而是因为朱高煦在朱棣夺取江山之时,战功赫赫。
六、朱棣可以夺取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他开了头、立了范。朱高煦当然就可以夺取侄儿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位,况且,他是那么地与父亲相像。
七、如果朱高煦夺权成功,那么,洪熙、宣德的年号,也可能如建文年号一般被废,这两年可能仍然被改写成永乐年号的延续,朱高炽、朱瞻基的帝号也可能被褫夺,可能历史会有所谓的“二次靖难之役”一说。这些虽然是无聊的假设,但都是以朱棣行事为依据的。学历史的人一定要记住,改变或者破坏制度的人,事先要考虑好自己的制度也会被改变或破坏;事后一定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制度被改变或破坏。
八、在朱高炽加俸厚赐之后,朱高煦将儿子朱瞻圻在朱高炽登位前后于京师打探的情报以及朝中的事务的作为全都汇报给了朝廷。关于这一记述,始终不解。
九、这一事件中,朱瞻基诛杀六百四十余人;坐死戌边者一千五百余人;编为边民者七百二十人。仅此可见,朱高煦的实力,的确是不容小觑的。乐安城一战,记述中有城中向城外举炮,城外向城中发射神机铳箭,可见,战斗的确展开过,应该不是简单的“束手就擒”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净尽的。
十、朱瞻基是因为朱高煦绊倒他,才起了杀心吗?
十一、覆于铜缸之下,堆积木炭,活活将其烧死,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拌,这么残忍的处置,也显得朱瞻基太得小气了。
十二、烧死朱高煦之后,再处死他的众多儿子,这样的铺排,再去看绊倒之说,似乎不是刻意的借口、就是变造的记述。
十三、玩弄权术的、在权术中游走的皇帝们,除了个别真傻或无权之外,基本上没有不皮厚心黑的。那些越是喜欢包装、越是喜欢涂抹的,越是无底线、越是无廉耻……
全文主要参考资料:
1.《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叶伯巨传》
2.明人焦竑[hóng]《国朝献征录》卷之二《汉庶人传》
3.《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4.《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
5.《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纪》
6.《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
7.《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8.明末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卷二十七
9.汉典万年历
(全篇结束)
朱高煦是一个颇具领军能力却性情残暴之人,他因三番五次想要谋朝篡位而遭贬为庶人,最后还因不思悔改而落得被活活烧死的下场。朱高煦在朱棣起兵夺权的过程中立下过诸多战功,期间还曾在朱棣险些被困东昌之际及时赶来救援,从而使得朱棣免遭困境。为此,朱棣十分喜爱朱高煦这个儿子,觉得这个儿子十分肖似自己。朱高煦十分自得于朱棣对他的喜爱,还常常仗着这份喜爱做不法之事。
待朱棣夺权成功之后朝中众臣就立储一事划分成两个阵营,其中一方多番提议册立朱高煦为太子,另一方则坚持立朱高炽为储君。朱棣因为喜爱朱高煦也确实动过想要将他立为储君的心思,但是碍于朱高炽贤明而朱高煦劣迹太多,所以最后还是将朱高炽立为了太子。在太子人选确定下来之后朱高煦便被封为汉王,需要前往云南就藩。但是朱高煦却嫌云南距离都城太远,始终不肯就藩。
朱棣见状便也就同意朱高煦留在南京,而朱高煦在滞留南京期间多次滋事,还曾企图谋害太子。随着其罪行的曝光,朱棣想要将朱高煦贬为庶人以示惩戒,但是后来在太子的劝说下并未真的这么做。待朱高炽登基之后仍旧不死心的朱高煦企图发动谋乱,但是却被朱高炽提前得知。朱高炽为打消朱高煦的狼子野心,一再提高他的待遇。
朱高炽登基未满一年便骤然病逝之后,其子朱瞻基即位。就在帝位交替之时朱高煦再一次对朱瞻基进行了刺杀,但是并未成功。朱瞻基有惊无险地登基之后,他对朱高煦这位叔叔始终十分客气,朱高煦却因此越发轻视朱瞻基。就在朱瞻基即位的第二年朱高煦又一次起兵,但是仍旧没有成功。此次事败之后,朱高煦被贬为庶民并被软禁了起来。之后有一日朱瞻基前去探望朱高煦,结果朱高煦依旧死性未改,为此朱瞻基下令将他给活活烧死。
朱棣造反各武将按功勋排名,朱高煦稳居前头甲(前三名),和张玉、朱能齐名。在叛乱的战场上,朱高煦是员悍将,多次救朱棣及北军于危难之中,多年的共同马背舔血生涯,在此后的战争中,明成祖派自己的长子朱高炽留守北京,而次子朱高煦随军出征。朱高煦当时立功颇多,经常作为军队的前锋。
而朱高炽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一直留守在北平,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后,朱高熙仗着功劳比朱高炽大,垂涎皇位也很正常,但是他又很能作,最后活活把自己坑死了。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其“性凶悍”。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建文帝开始大肆削藩,迫于无奈,燕王朱棣将朱高炽、朱高煦等兄弟送入京城为质,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性格仁厚,好文恶武,自小就生得肥胖多病,再加上他天生腿残,行走不便。根本没有朱棣孔武威猛的外表和气质,所以并不得燕王朱棣喜爱。
朱高煦身材挺拔,善于骑射,腋下还有状若龙鳞的东西,可以说是威风堂堂的一员将领。朱高煦与哥哥朱高炽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人仁慈接近于软弱,一人勇猛过人;好心没有好报,恼羞成怒的宣德帝命令用碳火烧铜缸,这才把一心要做皇帝的朱高熙活活烤死、焖死。最后还把其几个儿子尽数杀害以绝后患。
他在战争中的表现还不错,可以看出来是具备一定的战术水平的。明史本传称“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说明他在靖难之役中确实表现比较突出,多次挽救败局。煤炭像山一样把铜缸压在下面。再放火点燃煤堆,把铜缸烧镕,朱高煦就这样活活被烧死。他的几个儿子也被问罪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