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怎样提高数学成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自觉地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技巧。
规范解题步骤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认真的习惯
1. 要狠抓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训练
学生只有从解题步骤、格式的规范化入手,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克服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毛病。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及严格要求,必然会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2. 要狠抓计算能力的训练,强化认真习惯的培养
学生计算准确性差的问题,不仅是由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问题,而且也是由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从态度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强化检查。学生做题快不快、准不准确,要靠强化检查和评比这个手段来实现。还要鼓励学生,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不仅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原因也是不良习惯促成的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查找,进行分类,及时纠正,让学生自我总结。长此以往,这对学生学习认真习惯的养成,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大有裨益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 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
3. 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花时间理解课堂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2初一数学怎样学好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要对知识活学活用,如有一道试题:一根绳子对折三次,从中间剪断,共有几段?很多学生首先是努力想象一根绳子对折后的情况,很抽象,容易出错,实际上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从草稿纸上撕下一条纸,对折三次,从中间撕开,数一数答案就出来了。
一些学生习惯多做题,盲目地多做题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这种不良习惯在平时要注意纠正。做题不在多贵在精。学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做一些各种层次、类型的习题,可向老师请教,请老师推荐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解题再反馈,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每道题都要彻底弄懂弄透,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向有经验的人积极请教,来提高自己。但是却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不求甚解,可能认为会不会都行,或者认为反正我自己不会,别人也不会,没什么大不了的,得过且过;二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问,怕被教师批评,或者怕同学嘲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学习很难有进步和突破。“闭关自守”只会让你的问题积压得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一定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没学好,没有打好基础,学到后面时,会更难以理解。一些小问题积压到最后变成了大问题,最终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不耻下问,而且在遇到比较难的题目的时候,也要善于与同学互相谈论。在竞争中合作,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实现彼此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但是,如果同学水平跟自己相差无几,就要请教教师了,放下所有包袱,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样才能进步!要记住:“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3学好初一数学的方法
基础,讲方法
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对基本定义和知识点的记忆,导致解题时想不到需要哪些知识点,导致错误。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内容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有的学生认为上课听懂了,就等于自己会做了,其实不然,听懂了和自己会做了是两码事,上课光听懂了还不够,课下的练习还要及时跟上。这里就涉及学习方法问题,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课下练习”,这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方法。当然,上课听课时要适当做笔记,主要记录教师补充的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和习题。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多做题,做题后大脑对此部分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容易记忆和长久保存。另外,还要对所做的题目适当分类,进行整理归纳,只有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内容,才能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有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不懂得总结归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得一团糟。所以,“总结归纳”才是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加强对数学公式及定理的理解,要做到会举一反三
初一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公式及定理,这些知识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要重视。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初中数学中相似的公式定理单独记忆一是数量多,二是不容易记混,好的方法是用对比法把类似的公式或定理放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对比记忆,就不容易混淆了。
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得一团糟。因此,通过总结归纳将知识越学越少是最好的办法。
4初一新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即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热爱,对所教的数学学科充满热爱,深入挖掘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广泛应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对初入中学的孩子做以必要的方法指导。养成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独立、规范完成作业以及及时归纳总结、善于反思的习惯。同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展示交流思维过程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整体考虑九年义务教育,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新课程改革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虽然每个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不同,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为了学生较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的老师不妨熟悉一下初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平时做作业与考试中,不但要求正确,还应当对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初一的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精心设计,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应、缓冲的“坡度”,对暂时出现的不适应、成绩下降的情况给予更多的理解、鼓励、指导,帮助孩子们平稳度过小升初阶段,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