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一字之差,意义全非,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才能区别相似知识概念之间的不同点。因此,教学可多采用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位与位数、偶数与合数、奇数和质数、质数与互质数及质因数、方程和方程解及解方程等概念都有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如:整数、小数加减法计算,都规定数位对齐,但整数计算时是末位对齐,到学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就容易产生错误,可通过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来消除误解,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2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
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
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一、培养数学兴趣,渲染强化课堂教学的方式
渲染方式,是为所表达的意思增强感染力的话题。由于渲染语一般都有生动、形象、富于情感的特点,恰当的使用它,能积极有效地调动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初中新生讲数学时,因势利导,培养学习兴趣,可以用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精确性、语言性、优美性和广泛性的学科。你们要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毅力,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切学科的‘母亲’,我则说数学是理科的‘生身之母’。”这简短的渲染话语,让同学们联想到今后要学的化学、物理等学科,为今后的授课铺平了道路,也为培养同学们立志学好数学创造了条件。
二、理论联系实际,激起积极参与的提问方式
教学是双方面的,是由教和学两方来完成的。教师讲课时,应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我常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问的形式可以是一般疑问,也可以是特殊疑问,如设问、反问等,并且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好直与区、深与浅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关于圆的复习课时,可以作这样一个提问:“现已做好一个圆形的锅盖,试问如何确定把手的位置?”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这样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通过这一提问,学生分别复习了弦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同圆的诸弦之中直径最大、圆的切线定义和性质、圆周角的有关定理等知识,意义可大了,经过教师这样边设疑问边启发学生解答的教学,一方面搞活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把抽象的问题很容易讲透彻了。
三、引用比喻故事,激励勤奋学习的方式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能使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形象行动,同时对调节课堂气氛十分有效。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其重要形式,它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针对解题是件单调、枯燥的事,部分学生不想付出汗水的现象,我引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故事:有一只猴子对主人说:“我要做人。”主人说:“你要做人,必须拔掉身上的毛。”于是主人就给猴子拔毛,刚一下手,猴子就疼得嗷嗷乱叫,再也不愿让人给拔身上的毛了。主人说:“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讲完以后,问同学:“大家是想做猴子,还是想做人?”这样,就以“猴子想做人”启发教育那些想不 劳而获的学生,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处理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容易给学生留下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教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待学生,我一向以母亲般的情感去爱护、关怀他们。比如学生做错事,上课爱捣乱,我都不会打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去说服他们,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叛逆行为经常出现,教师要积极引导,与学生建立起良师益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愿意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师长,从而对教师所教的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运用多媒体诱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形态是以口语交流为主,辅以模型、挂图,学习形式单一、枯燥,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和刺激。以声音、颜色、图片、文字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化静为动的优势特点,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和诱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和探究。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动态演示沿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上的高剪开,经过平移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变静止图形为动态画面演示,渗透平移转化思想,不仅使学生直观掌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生动形象地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