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初中学习 > 散文

纪实散文(必备5篇)

发布时间: 2024-07-31 16:57:12

纪实散文(1)

20xx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两点,我们准时出发了,目的地龙渣学校。

抬眼,碧蓝澄澈的天空上,朵朵白云在飘;身侧,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层层叠叠起满目的新绿;远眺,或红或紫或白或黄的各色花儿,点缀在深深浅浅的绿里;近处,正午的阳光在路旁的翠竹和冬茅的叶面上跳着舞……看着前窗里宽阔的柏油路,呼吸着原野清新的空气,听着穿越林涛的潺潺的流水声、树林间长一声短一声的鸟鸣,再不时和身边的同事们调侃几句……我们,一群不甘当教书匠的小学教师,把这次“五个一工程”系列活动,当成了一次短暂出游。

啥是“五个一工程”?这是我们县为了让教育更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而采取的系列活动,让城乡学校建立对口援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城区教师每年联系一所乡镇学校、结对一位乡镇教师、走进一个教学班级、完成一堂专业交流讲座、帮扶一名后进学生。

龙渣,一个典型的瑶族乡,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000余米,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独特的民族习俗。怀揣着对它的向往,我们兴冲冲地来了!从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后,我们的小车驶进了这样诗意的田园风光里。见惯了喧嚣和来来往往车流的我们,立马被满目的闲适、恬淡、宁静征服。黑瓦白墙红格窗的民居,或疏或密坐落在那一黛远峰的山脚,一条水泥道绕村子环了一个圈,那一溜街灯静立着。我们的双耳则塞满鸟啼鸡鸣犬吠蛙鸣和蜜蜂嗡嗡飞的协奏曲……天蓝、云白、山黛、树绿,冬草依然浮现着些些浅绿,背景就是一片依旧如黄毯般铺在山谷开阔带的稻田……纵目,景色辽阔而高远,顿时,我们的心境也因眼前这宁静而淡然、从容起来,静如镜……

刚迈进校门,迎面昂首阔步走来的就是治校有方、热情又浪漫的朱校长。不久,城南、示范幼儿园的同行们乘坐的大巴也到了学校。我们刚刚坐定,幼儿园就下课了。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陪伴下,一个个拎着桶子,打好水,坐在风雨走廊里洗脸、洗脚。见着我们,一点儿也不怯生,大大方方地叫声“老师好”,就自己忙自己的去了。只是在洗脚时,不时会抬起眼睛,好奇地打量我们一番。询问之下,得知龙渣幼儿园也在校园里,现在共有35个孩子,其中12个是住校的,最大的也就五岁多一点。他们周五下午会提前上课,一般2:45就能回家,周日下午返校。其余时间均住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很强的。

两年前,丹丹就是在龙渣学校教书。这不,她刚坐下,眼尖的孩子一下子就把她包围起来,兴奋地说着、叽叽喳喳地问着……一会儿,她就收到了礼物,三朵花!一朵是一个小女孩从头上取下来的。因为来时,丹丹刚洗了头发,一直披着头发。“李老师,送给你!”“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奶声奶气里,满是清澈和真诚。另外两朵虽然只是路旁摘来的紫云英花,却让在场的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来自职业的的幸福。

在这里,我也是第一次收获了最多最真诚的赞美:“老师,你好美哦!”在一声又一声的赞美里,我更开心、更快乐了!同时在心里也暗自惊叹,龙渣学校的教育真成功。因为这里的孩子每一个都是这么彬彬有礼,见着我们都会大声问好,落落大方地回答我们的提问,有的还会主动和我们交流。“这——就是我写的作文。”“这是我制作的读书卡。”“我最喜欢看《小魔怪要上学》!”“我们可喜欢看书了,我看了《蚯蚓的日记》《我喜欢书》《大卫不可以》……”“都是午休时看呀!”“老师会带我们去图书室看书,我们很安静,不会说一句话的……”教育的成功,不只是看成绩。我认为一所学校的学生面对陌生人,能表现得如此热情大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了。

校长办公室实在小得有些可怜,挤不下我们这群好奇心重、又爱叽叽喳喳的城里客人。于是,这一长溜风雨走廊,就成了最好的待客室。

说实话,来龙渣学校之前,我还时常会为自己的课有些多、有些杂而抱怨上几句的。这次走进龙渣,了解了这所农村学校师资配备情况后,我就一个感觉——和这里的老师相比,我真的是太幸福了!这群农村教师真的好伟大!这所学校可以用几个数据来概括。9个年级、9个班,190个学生,22个老师。初中三个班,小学六个班,每个年级就一个班。最多的班才26人,最少的就只有13人了。人数虽少,可课程的设置却没法少呀。22个老师,请病假两人,其中一个已经是生命垂危,估计就在这几天了……剩下的20人中,还有一个老师一直是带病工作,因为身体原因,就连上楼都很吃力。“知道吗?每次进教室上课,经过他身边时,我都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上楼的步履可以如此轻松……”看得出,朱校长看似轻松的乐呵里,透着的是更多的无奈和心酸。

在这里,我还见识了最牛的兼课和跨科。“你每周有多少节课?”我的好奇心上来了,逮着一位路过的年轻老师就问上了。“四年级语文7节,信息技术2节,七八年级的生物4节,一年级美术两节,还有校本教程,早自习……”他一边挠着头,一边折着指头数着。“天!不会吧?跨科跨成这样?”“是真的,呵呵……我们都习惯了。我还不是课最多的呢!”他憨憨地笑着。那一刻,我觉得他真的很帅气、很帅气!

印象最深的就是坐在我对面的王盛香老师,一个28岁的帅小伙。初三一个班的班主任,初三化学4节、小学四年级数学6节,初一历史3节,还有晚自习11节(每天两节,周三三节)……最尴尬的是,老大不小了,竟“不敢谈恋爱”。为啥?因为他们是特岗老师,虽说已在龙渣学校任教了4年,也已经转正了。可这成天忙得像陀螺的日子,何时才是头呢?在这儿找对象吧,就意味着要一辈子扎根山区,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换作谁多少都会有些心不甘。回老家去找对象吧,长时间两地分居,牛郎织女,异地相望,那能叫生活呀?干脆回老家工作去吧,就意味着要放弃已经转正了的工作,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何况,回老家,这也不是想回去就能回得的呀?现在工作多难找呀。于是,留也无奈,走也尴尬。老大不小了,忙得没有时间谈恋爱,也不敢谈恋爱,只能加入剩男剩女的行列继续尴尬。七个!现在龙渣学校还有7位年轻老师是这种情况。在龙渣学校的'每一秒,我都能收获感动。最艰苦的教学环境里孕育出了最伟大的人性!最深的感触,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最好的自己!

瞧!这是门卫室的地面,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不过分吧?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门卫还主动包揽了校园的绿化,有多尽心呢?那么多花坛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树下花旁,我们竟看不到一根杂草的影子。再看看这教室里的布置,都是这般用心、这样精致,这种细心和精心,是我们很多城里学校都望尘莫及的。

学校的特色是课外阅读,山里孩子要改变命运,就得开阔视野。阅读就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课外活动和娱乐方式。我真的没法形容见到那些习作时,内心的震撼。阅读方案、学生优秀习作、讲故事比赛获奖名单、阅读存折……我详细地询问着具体操作方法,不时记录着,一张接一张地拍摄着……每一次“咔擦”声,都帮我定格了一个温暖的瞬间。

戴玲是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她主要的工作是照顾一二年级20多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每天光是督促孩子们起床、整理内务、吃饭、就寝和检查卫生这一大摊子事儿,就够她忙的了。这还不是她工作的全部哦。她还兼了一年级班主任,一年级语文,初一的地理……真不知道每天她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即使这样,朱校长展示给我们的那厚厚的三大本与阅读有关的资料,展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出自戴玲老师带领的小团队。那些习作,都是平时学生的优秀习作,写的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文字流畅、构思巧妙,文采斐然,就连我这个文字的爱好者,也止不住为那些习作连连叫好。

办公室,我正在跟邹老师了解结对班级的情况。这时,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蓬散着头发,把梳子往邹老师手里一递:“老师,帮我梳一下头!”语气随便而亲昵,半是撒娇,半是没得商量的命令。邹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接过梳子,就帮她梳起头发来……“爱生如子!”当我被眼前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感动时,我也明白,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龙渣学校不同的地点上演。师生关系民主而和谐,这也是这次龙渣之行最感触处。如圣人般付出自己的爱,这也是龙渣教师的习惯之一。

“低年级的孩子,一般会在第三节课后,拿好自己的餐具,带到教室里,下了第四节课就直接去食堂打饭。高年级的学生要稍后一点……六人一桌,吃完后,要把餐具洗了,还要把桌子抬出去洗了……”见我对他们就餐情况感兴趣,丹丹热心地当起了我的讲解员,“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样……”我注意到,食堂地上干干净净,见不到掉落的饭粒或菜。洗碗池边秩序井然,见不到拥挤和插队的,大家都自觉地排在前一个同学身后。有的还在帮同学洗着餐具……眼前的一切,让我想起了教育家叶圣陶的话“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如此、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待人接物等习惯也如此,它应该和学科教学一样,成为教育的内容。

第二天,我们各自和结对班级、老师、学生见面,留下联系方式,共同探讨相关教育话题……合影留念。我们先听了龙渣学校老师上的示范课,接着,我们每个人都进教室上课了。感受很多也很深:也许,这儿的孩子经济条件上完全不能和县城的孩子相比,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远比县城孩子高,且学习目的明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阅读、生活习惯;也许,这儿的老师教学能力暂时比县城老师还要弱一点,但是,他们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远比县城老师高,工作任务远比县城老师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耕耘,也没有降低自己对职业、学校、学生负责的高标准。

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艰苦环境下,教师不抱怨、不放弃努力、安心本职工作,爱生如子,注意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从细处入手,持之以恒。这就是这次龙渣之行的全部感受。

纪实散文(2)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是长白山腹地的仙境,其中的岗山,海拔1300多米,号称辽宁屋脊也。2016年7月8日,在七月流火的季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雀之巢文友,相聚沈阳,从沈阳北站出发,踏上了新宾启运之旅。

我提前一天到达沈阳,利用休息的时间代表我们的社团到市郊看望了小泥儿,她赠给社团的26本书和两瓶道家酒,和我的行囊一起带到了沈阳北站,打电话给月楼,几次之后才接通,方知道她和更多的朋友们还在路上,于是就按照团里的信息接通了沈阳的《中国地名》杂志社主编韩先生的电话。韩先生很热情地到沈阳北站北广场找到了我,并抱起那一箱子书扛到肩上,带着我去上车,恰巧此时邵魁大哥也到了,寒暄之后一同跟着韩先生上了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大部队的人接踵而至,大家久别重逢,相握相拥分外热情。在开车前的等候之间,见到了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星点,见到了朝阳的济生、沈阳的路人丁。尽管有的是初次见面,却也一见如故如老友;为了不影响其他朋友,我和邵魁、星点几个烟鬼便在汽车不远处的阴凉里吸烟聊叙,来不及说更多的情话,便上车了。

这次聚会的秘书长柴英点名之后,大巴车驶离沈阳北站,渐渐地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车内的气氛热烈异常。车一出沈阳,便在车里飘满了笑声和歌声。来自蚌埠的梦秋的笑声与蓉儿、阿之的歌声此起彼伏,柴英自动当起了汽车运行途中的主持人,标准的北京话和清脆甜美的语音召唤着天南地北的闺秀们尽情地献歌。

带着一路歌声,我们的车驶进了茫茫的东北大平原的苍茫绿海,灿烂的阳光下,坦荡如砥的原野翻滚着碧浪。此时,我仿佛觉得我们乘坐的不是汽车,好像是一艘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的一艘轮船,周围的群山就是海面上涌起的一层层巨浪。我们就在碧浪里穿行,歌声笑声在碧浪里飞出,群山在静静地听我们的歌吟。途中又接到了从南京、上海、深圳飞来的大慰、飞乐、伊文、如风、阿之,从大南方飞过来的几只俊鸟,上了车,来不及寒暄,便即刻和我们融为一体。大慰拿起麦克风,用雄浑的嗓音在车里响起了男高音的歌喉……一路歌声一路欢笑,飘洒在长白山脉的绿浪里。

我们的车在巍巍的青山里遨行,车外的绿色山岭、原野一阵阵涌来又带着我们的歌声笑声飞速向远方奔去,沿着山间的公路,时而盘旋时而起伏,在绿色的海洋里荡漾。傍晚时分,我们的车驶进了一个山坳,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站——参仙谷。

参仙谷坐落在新宾县的长白山深处,一排木制度假屋掩映在绿色的屏障里,木屋的身下是清澈见底的山涧水潭,水里倒影着青山绿树和亮丽的房舍。夕阳照射在度假屋上,照射在清澈的潭水里,照射在广袤的绿色屏障里——参仙谷,名不虚传!下了车,顾不上旅途疲劳,巢友们纷纷拿起相机,把这天然的仙境和自己的身影留在自己的相机里。在诸多地方的自然环境都被严重破坏,植被受到污染的今天,参仙谷能保持这样的天然境地,实在是令人惊叹,令人嘘唏。我突然觉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走进了莫大的天然氧吧。深深地呼吸着参仙谷的空气,心旷神怡,似乎走进了世外桃源。参仙谷的晚餐别具风味,纯天然的森林里养的鸡,野猪肉,山野菜……餐桌上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样的美味,不喝烈性酒不解馋啊,于是,餐桌上每个人都斟满了一碗酒,大有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气派,在社长月楼的祝酒词中,大家端起酒碗,大口地畅饮。据说,参仙谷的旅游开发刚刚开始,是一位加拿大华人投资开发的,度假屋里是实木的构造,墙体,屋顶,房间,院落里的凉亭,休闲的长廊,室内的`床铺设施都是木质的,开发者能在这样林深幽美的地方开发旅游,利用好这天然的条件,而且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其原始生态不被破坏和污染,足见其远见卓识。

入夜,月朗星稀,度假屋里灯火通明,酒酣夜静,一阵阵歌声笑声从度假屋里飘出来,直至更深。

度假村的木屋里,仿农家风格制作了一款款木质的大炕,实木地板清洁如镜,我和韩主编、济生、邵魁、路人丁五人同居一室,参仙谷的山坳里,清新凉爽,大自然为它创造了天然的空调,酒酣茶尽之后,邵魁在茶几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入睡了,路人丁拽一条褥子在木墙边席地而卧,大木炕上只剩下我和韩主编、济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都进入了梦乡。当黎明的晨曦唤醒我的时候,睁开眼,早已不见了邵魁的身影,等我走出去的时候,他已经踏着晨露回来了。清晨的参仙谷,青山绿水笼罩在蓝天之下,周围青山环抱,中间碧水倒映着青山,度假屋和长廊的影子在碧波里晃动。星点架着照相机在采风,这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军旅人,用他独有的视角拍摄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佳境,一路上为我们的新宾之旅做个一系列花絮,俨然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早餐之后,我们在社长月楼的主持下举行了本次新宾之旅的主题会议;飞乐女士用网络文学发展的眼光畅想了我们社团的未来,大家畅所欲言;以月楼为核心的雀之巢群英荟萃,勾画了我们未来美好的蓝图;《中国地名》的主编韩先生用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谈了自己的设想。会上又把小泥儿的赠书发给大家,于是我们上了车,又开始了登岗山的旅程。

我们的车停在岗山的一个小小的山坎平地上,大家下了车,隐隐约约就听见从树林深处传来的叮咚哗啦的溪流声,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那树林里有山泉瀑布。于是,我们穿过弯弯曲曲的林荫山路,觅水声而去,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沿溪而上,山路的树叉上都系又红布条,以防游客迷路。在红布条标志的指引下,我们穿树林,踩着坎坷崎岖的山路前行。一抬眼,一处山间瀑布悬挂在山涧之中,一泓溪流涓涓而下,踩着溪水里的石头,我和邵魁,小姚带着一个山西来的清荷的女儿来到了瀑布下,老幼四人的身影早已被跟在后面的路人丁拍摄了下来。头顶上的泉水声和山溪边的笑声,上下左右的巢鸟呼和声交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声色兼备的画面,林荫深处,溪流潺潺,笑声涔涔,高山流水的音律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沿溪而行,人已七零八落,不知道谁在前面,也不知谁在后面。我和梦秋、济生、如风、霜落枫林、几个人成了一伙,如风的内高跟鞋是在不适合登山,她几次问到天阶还有多远,估计已经逐渐失去了信心,我们不断地为她鼓励加油。渐渐地听不到后面的人声,不知道人在何处,我也渐渐地被年轻人甩在了后面,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我大声地呼叫月楼,然而没有人回应,我不禁感叹自己老了,已经落伍,估计月楼早已到了前方。气喘吁吁时坐在溪边,捧起溪水喝了几口,清凉而甘甜,心里想,那农夫山泉跟这泉溪的水无法相比。就这样奋力攀登沿溪而上,终于走上了一条山间公路,抬头看,前方是海拔1000米的天阶的大门,喜出望外地飞奔过去,黑人阿明正坐在天阶的台阶高处盘腿而坐,扮演者一位乞讨者,身前铺开的一块布上面有些零钱的钞票、手表、首饰之类,俨然一个山间的乞讨者,我忍俊不禁,扑腾一下坐到了阿明跟前……

本以为自己已经登上了辽宁屋脊,小憩片刻之后,才发现上方有一层层木板修的栈道,这才恍然知道坐在天阶处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已经顺着栈道继续上去了。

我和韩主编、邵魁、星点也沿着栈道向上前行,可是走上去不远,依然听不到人声,不知道上顶峰还要有多远的山路,我们就感到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再继续攀登了,于是我们便在一个凉亭下坐了下来,邵魁捡到了一张辽宁省旅游地图,铺在栈道的木板上居然睡着了。这时候,一个身穿休闲花布衣裤的女士,拄着一根弯曲的木杖,头上戴着一顶凉帽,满面红光,汗津津地顺着栈道上来了,远看就好似山寨里的女寨主,她走近我们,原来是我们的社长月楼,原来她在后面是我们这个队伍的后盾。尽管她也一身劳倦,却没有停留,拄着木杖沿着栈道一步步向上攀去了。后来我们看到了包括月楼在内的一些人在顶峰的留影,我不禁悔恨自己没有登上顶峰,没有领略辽宁屋脊的风光,成为此行的一大遗憾。

下山的时候,我和韩主编、星点、济生沿着盘山公路而行,才发现我们上山的山溪就在公路的旁边,涓涓的流水声就在我们身旁,耸立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尽管是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却没有感到炽热。回到半山腰的停车场,我们乘车回到了岗山脚下的农家院。晚餐后的篝火晚会,在山沟里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外面传来一阵阵喧闹声,我听着外面的歌声渐渐地在农家的土炕上睡着了。

纪实散文(3)

清明纪实散文

四月五号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而祭祖和扫墓,表达的是尊敬与怀念。当然,我觉得清明节除了祭祖与扫墓外,还有就是踏青赏景。我是在清明节头两天回去给岳母扫墓的。

不曾想天公不作美,头晚下了一夜的杏花雨。我听着雨声,想着回去那八里土路,心里不由犯起愁来。第二天我还是下了决心,不管路再难走,也得去跟岳母上坟。同去的还有两个姨姪女,江凤和慧慧。

刚上路,两个姪女就抱怨开来。现在的小孩子都带得比较娇的,正如我说她俩是在蜜罐里泡大一样,所以,稍稍吃点儿苦,就觉得受不了。小姪女慧慧说,这天老爷怎么要下雨嘛?这路难走死了!我对她说,这不下雨就不是清明了。她对我这话很不理解。我便解释道,古人不会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嘛!我这话自然是在调侃。接着我又问慧慧,你知道这诗是谁写的吗?慧慧想了想,想不出来。大姪女江凤,高二女生,她知道,就说,是杜牧写的。我说,对,是小杜。

接着,慧慧又抱怨起来。我便叫她好好欣赏乡村美景,这样就不觉得辛苦了。她笑了笑,说道:“这些有什么好看的?”确实对慧慧来说,她还小,才读初一,缺少审美能力,何况她生长在乡村,这些景象已是熟视无睹的了。

我便自顾自的欣赏起这一路上的美景来了。

此时,金黄色的菜花已现凋零,远没有最繁盛时的浓烈、豪华与气派,不过,它仍是那样的令人迷醉。一片片的菜花像金黄的云朵飘浮在田野山际,梦境般的甜美宁馨,而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蝴蝶。当我从沉醉中醒来时,发觉衣服裤子鞋子都湿透了。我用手捏了捏衣角,有水嘀嘀答答地滴下。这水是哪来的.呢?我想。未必是菜花上的么?我用手触碰了一束菜花,惊讶地发现,菜花里的水是那么的充盈,滴下许多的雨滴。我想到杜甫的一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这次算是亲身体验到了。当我念出这句诗时,江凤却说“花重锦官城”的“重”不该念zhong,而该念chong。她解释说是花儿重重迭迭。我说应该念zhong,并解释说,这花被雨打湿后,花里积有很多的水,自然就很重的了。江凤不相信,说她回去后在网上查。我笑了,对她这种求实的精神很是赞赏。

我不顾自己打湿的衣裤,也不顾一身沾满了泥,仍是兴味盎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小麦在经过一冬的磨砺,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疯狂地生长着,现在麦穗已全长出来,有的已经开了花,那似粉末状的白花,如果不细心看,你还看不出来的呢!葫豆花像小黑豆似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躲藏在宽大肥硕的叶子底下,好像是在好奇地窥探自己生活的世界。在我的感觉里,葫豆花就是小孩子的眼睛,我心里顿生喜爱之情;豌豆花却像一只只蝴蝶,好似在翩然灵飞,使得眼前的景致美丽而极富动感,同时也洋溢着春天的温情;其它还有粉色的桃花,像明媚的眼神,白色的梨花,像一片片雪……

有鸟鸣声传来,清脆动听,这无疑是春天最动人的美妙的乐章。我寻声望去,没能看见鸟影,只看见一树树鹅黄般细嫩的枝叶,好清新的感觉,好旺盛的生命力!路途中,我们还是看见了许多鸟,有燕子,麻雀,画眉,还有说不出名字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是庄稼的朋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们还看见了一只白鹭。眼前这只白鹭,扇动着轻盈的翅膀,像片洁白的云,是灰濛濛天际间最大的亮点。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这只白鹭,直到从我的视野中消失。我不由吟咏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走到岳母的坟前。

我们点了一对大蜡烛,又点燃了香,焚烧了金元宝,冥币,纸钱,还有纸做的衣服鞋子。祈祷自然是必须的。在烧纸钱的时候,我的衣服和裤子冒着水汽,我故意对慧慧说,你看,大姨父要成仙了,都腾云驾雾了。慧慧笑了,说,是你的衣服裤子打湿了。我们便都笑了。我们在坟前停留了大约二十多分钟,最后爆完火炮便离开了。

当我们走到山下时,慧慧回头看到家婆坟前燃着的那对蜡烛,说:“你们看那蜡烛,好像是家婆在笑。”我很赞同慧慧的想法,就夸奖道:“慧慧,你这想法好!我们走这么远的路来给家婆上坟,家婆肯定会笑的。”

过了会儿,慧慧又说:“你们看,那蜡烛好像家婆的眼睛。”

我回道:“是啊!家婆时时刻刻都在看着我们的呢!”

这时,又下起了雨来。慧慧说去借伞。我说她,你是羊子变的吧,这么怕雨?我看着这濛濛细雨,问慧慧,沾衣欲湿杏花雨,后面一句是什么?慧慧想不出来。我便提醒她,就是你学的《春》那课中的一句诗。慧慧还是想不起来。我只得说出来,吹面不寒杨柳风。然后我对慧慧说,这就是你读书不攒劲的后果。你要家婆保佑你读书得行,你自己也得努力才行的。

当我回到家时,浑身泥糊糊的,湿糊糊的。我怕感冒,吃了一道药。后来一回想,觉得这一切,都成为了亲切的怀念。

纪实散文(4)

野外工作纪实散文

野外作业,四海为家。

新世纪第一个初夏,我们来到了干旱的黄土高原西部,为这里的乡亲们打井,解决他们盼望已久的饮水问题。

井场位于一条干涸的黄土沟壑里,距村庄较远。据能测出地下水的物探队工程师说:方圆十几公里,只有这里,才有些地下水,而且还只是可能有。

搭起帐篷,竖起钻塔。我们在隆隆机声之中,炎炎烈日之下,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举目向山上看去,贫瘠的黄土高坡上没有一棵树,甚至看不到一株草。黄土有些泛白,到处映射着惨白的刺眼日光,愰得人难以睁大双眼。每遇起风,空气中就弥漫着黄土腥气。

井场附近,仅在沟底勉强生存着寥寥无几的小草,好几步内,不一定有那么一棵。土路边即使有的小草偶尔能零星长出一两片小叶,还不够下面村里那几只每天从此路过的,要到很远的后沟去吃草的山羊塞牙缝的。

用当地老乡的话说,这里的黄土山早已干透了!每年下那么点雨,没等到雨水侵润到地层里,不是流走了,就是立即蒸发了。

雨水中携带的各种矿物质,就这样被遗留在黄土山的表层上。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层盐碱盖。山上别说长树,连生命力极强的野草都不长。这里有地下水?连我们钻探工人自己都没有多少信心。

水,在这里用黄金钻石般的珍贵都不足以形容。用我们的感受来说:这种地方就是有金子,你得渴死。但如果有水,起码能活。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都得用罐车到三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即将干涸的小水库去拉。拉回来的哪里是水?简直就是一罐浑浊的泥浆。

道路艰险,运水困难。水的宝贵,令城里人无法想象。我们戏谑的称自己是:一三五不洗脸,二四六干擦,星期天的半盆水,洗完头还得洗臭脚丫。

然而,就是在我们都认为没有生命迹象的山脚处,也就是在距我们帐篷门旁不远的土壁上,我在偶然间,发现了一星点的绿,定睛一看,是一棵刚刚冒芽的小草!

我猜想,可能是谁偶尔将洗漱的水,无意间泼在了这里,滋润了土壤,才使这棵小草的种子发了芽。虽然它长得位置很低,但它是井场旁边的这两座山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一棵草。

小草是那样的羸弱,绿只是它显露出的一丝羞答答的颜容,不仔细看,它跟四周的黄土颜色差不多,灰白中略带些土黄。

我惊奇地走上前去。小草距地面有一米多高,生长在一个细小的黄土缝隙里。山风轻轻的吹佛着它毛茸茸的纤小身躯,它摇晃着刚刚萌生的幼小叶片向我问好致意。

啊!这干如石壁的黄土上,竟然有如此的一棵绿色小草,一棵绿色的小生命!

当时钻机坏了,我们正等待后勤送备件修理。我和几位无所事事的钻工兄弟像发现了新大陆,围着那株小草发出阵阵惊叹!其它的话语都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真实感受,只有呼出我们家乡那句惊世名言:“额的神啊!”,才有那么一点意思。

我用微微颤动的手,把矿泉水瓶里仅剩的一些水,一滴、一滴、再一滴的滴给小草。水倒得不能太快,我担心水大了会把它冲跑。

小草沐浴了甘霖,洗去了浮尘,虽然还显得有些苍白,但却显露出更为明显的绿。

小草太小了,小到我们谁都不知道它叫什么草?我们围着它,猜了半天谁也拿不准,只知道它是那土壁上唯一能看到的生命。不,是这两边山上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一棵生命之草!

一位钻工兄弟返身跑到井场拿来了一支大号记号笔,在小草周围的土壁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我们往回走时转身望去,红圈里的那点绿就是这两边光秃秃的土山上,一丝未来的绿色希望!

从此以后,这棵小草就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山里没电视,无网络,就是那唯一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时不时的吱吱嘎嘎乱响。没事时,我们就给小草浇点水,但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注视它,有时一边看还一边遐思。绿色,总会使人产生无限联想…

小草在众人的关爱下逐渐长大。土中盐碱含量太高,它不能茁壮成长,总显得病怏怏的。

有一天,我们认出了它,原来是一株蒲公英!

尽管它的叶子是绿的,但不管你如何呵护,它的叶片总是有些发黄。但它一直活着,并努力使自己的那几片叶子不断伸长。

贫瘠的土地,更能衬托出生命的顽强。

一天,干旱的山里终于下起了雨。阵雨还很大,劈头盖脑的豆大雨滴把我们逼进了帐篷里。

突然间,一道闪电,一声惊雷,使我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那棵小草。用不恰当的话说,我们就是心照不宣。用恰当的话说,我们就是心有灵犀。不必说话,彼此目光一碰,没有片刻犹豫,我们又一起冲出帐篷,去看看她在骤雨中会不会受到损伤。这以前,我们把她称作它,但我们希望,她能做母亲,她能够开花。

土层的盐碱壳很硬,雨水渗不到土里,正一股股顺着山势表面匆匆忙忙的往下淌。小草被浑浊的小小水流冲得摇摇晃晃。

我们一阵手忙脚乱,找来了一块木板和几根钢筋,在小草的上方搭了个挡水棚,看着小草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此时我们却已成了一群落汤鸡。

返回帐篷里,我们一边脱下湿透的.工装,一边互相取笑自嘲。话题就是:“好一个英雄救草!”

山里的雨来得猛去得快,没过多久就出太阳了,我们又经历了一次蒸笼般的烈日熏烤。

一位村里的老乡赶着那几只山羊又从我们这里路过,他也淋了雨,想在我们这里休息一下,晾晾衣服。

突然,眼前的一幕将我们惊呆了!有一只贪吃的山羊,竟然立起身子,将前蹄搭在土壁上,准备啃食我们的那个她,那棵生命之草!

额的神呀!来不及了!我顺手捡起一个土块,大喊一声扔了过去。土块重重的落在土壁上,碎了四散弹起,吓得那只羊向后一蹦,跑走了。

等我们跑过去一看,小草还在,但我们的生命之草却被砸伤了!原本就不多的草叶掉了两片。我们呆在那里,有些黯然神伤。

我小心翼翼地扶正了小草,心中默默地祈祷:“对不起!我绝对不是故意的。我的小草,你要坚持住!一切都会好的!”

从此以后,每当有羊儿经过,不管井场工作再忙,小草旁边就会有位忠实的卫士。因为,我们已把她看成是井场两边秃山的绿色希望!

尽管有我们的百般呵护,小草却似乎意识到了危机四伏,世道艰难。没过多少天,她便匆匆忙忙地抽出一根毛茸茸的小花挺,她准备开花了!她正准备延续绿色的希望。

工作单调,生活乏味。我们有时候喝点酒就在小草旁边瞎蹦乱唱。不知别人怎么想,我只是怕小草太寂寞,让她也高兴一场。

有时小草也会摆动身躯,一副兴奋模样。我还想过,小草要是会唱歌,我一定教她唱秦腔。只有秦腔最激昂,最豪放!那是黄土地上的顽强生命,对世界最有力的张扬!

生命一场,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慷慨激扬!

在我们久久的期盼下,她终于开花了!

那是一颗很小的鲜黄色花朵。花瓣不像叶片那样黯然无光,显得很润很鲜亮。尽管画在小草周围的红色记号圈已被雨水冲得退去了色,但只要远远地看见我们的帐篷,就会惊喜的看见,绿色的帐篷旁边,还有一朵鲜黄鲜黄的蒲公英花!

当然,只有我们会一眼发现她!如果距离太远看不到,我们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那朵娇艳欲滴的小黄花。

水井施工完成了。通过抽水试验,水量很小,但足够下面村里的人饮用了,我们要搬家转场了。

经过几天忙碌的水井设备和管道安装,等我从山下村里返回来时,惊奇的一眼发现,那朵小黄花已变成了一朵毛茸茸的小白球,蒲公英要飞啦!

我缓缓地走了过去,慢慢地低下头,轻轻地对她吹了一口气…

蒲公英的种子们还未完全成熟,它们的妈妈还舍不得让它们离去。小白球微微晃动了两下,好像跟我打了个招呼。这棵小草在我的面前一直很腼腆,总显得羞答答的,没办法,她从小就是这样。

又过了几天,正当我们把最后一车设备装好准备离去时。突然间,我发现有一个微小的,毛茸茸的东西从眼前飘然而过,在刺眼的日光中闪着白白的润泽光亮。

啊!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阳光下飞翔!

我回头一看,我们的生命之草,她头顶上白绒绒的小球已经变成了一根蘑菇状小细挺。我们的生命之草的孩子们,那些绿色生命的种子已随风飘荡。这些在风中翩翩飘舞的绿色生命之种,正在寻找着大地母亲的温床。

我用水壶给小草浇了最后一次水,然后上车缓缓离去。再见了,一直日夜陪伴着我们工作的生命之草!

我从车窗探出头来,望着渐渐远去的井场。我心里默默地起誓,小草,我代表人,代表那些言和行像山一样的人,向一棵顽强的生命之草庄严的保证!不久的将来,绿色将重回这里的大地。

小草,这些天你没有见到那些山羊吧?山脚下,沟口旁,一块块醒目的警示牌已经立起,封山育林,还我河山!

小草,请放心,这里的人们一定会让你的种子一代一代的把绿色生命延续下去。终有一天,这些不堪入目的荒山秃岭会重新变绿,那时候,你的家乡一定会芳草菲菲,绿树成林,鸟语花香,山川秀美!

小草,再见!敬礼——

纪实散文(5)

我徒步38.5公里纪实散文

参加2015年长治市第一届百公里徒步大赛已经三四天了,小腿、胯关节还有些酸困,但体力已经恢复。于是萌发了写写这次参加徒步比赛的想法,尽可能把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感受记录下来。可是我却惊奇得发现,人对痛苦的记忆是那么短暂,几天时间已经忘却了当时的艰辛,留在心底的只是那些快乐的瞬间。或许真的快乐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2015年3月19日,城市活动网发布了第一届徒步长治百公里大赛预告。活动的主题是“环保同行,回归自然”,此次活动由城市活动网组织,指南针文化传媒承办,全程88.6公里,分为四段,为期两天时间。活动的主题完全和“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理念相吻合。

“问问自己,有多久没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曾经熟识街巷的模样?有多久没有走近历史遗迹,倾听先民留下的绕梁余音?又有多久没有登临高峰,在自然的怀抱中畅快呼吸?那么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机会、一起行走在漳泽湖畔一起触摸上当古城跳动的脉搏。”这是“徒步长治百公里”活动一段动人的宣传语。我内心被这段话深深揪住,忽然有了参家这次活动的冲动,这种想法很快和很多驴友产生了共鸣。由于这次活动分组有条件限制,大家又是第一次参加,通过多次热议,所有参赛的驴友统一报了第三个标段,全程38.5公里挑战极限段,绕漳河湖畔行走一圈。并分了四个小组。协会的领导也为参加这次活动做了二次拉练安排,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达成。

说是比赛,也算不上,本次活动不排名,不设任何奖项,走完全部四段只发证书和奖牌。中途如果不想完成,可以坐义务车,完全是一项轻松愉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传递正能量的大型公益活动。

四月二十五日早上六点半,我们一行二十五名驴友乘坐大巴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一路欢声笑语中飞逝而过,八点到达了目的地长治市湿地公园东门前,这是这次比赛的始发地。

人流涌动,彩旗飘飘,大门两侧是赞助商和工作人员的简易棚,场面甚大非凡。东张西望,扛着摄像头,采风摄影的人们和满脸洋溢着笑容的自愿者不停地穿梭在人群中。很多毅行者兴奋得在“徒步百公里”展板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闲谈间才知参加此次活动的有长治、天津、河南、河边等周边地区的驴友、自愿者一千二百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5岁的李大爷,最小的是仅有3岁的郭晋彤。

大家签证,领取号码牌和红牛饮料,合影留念,互相拿着别针系着号码牌,脸上满是笑容。我也受到了队友老孟的鼓励,赵姐还特别关照给了遮阳帽。队友老史,一副未摘商标的眼镜和他胖乎乎的脸一搭配,实是多了几分情趣,让大伙儿着实高兴了一番。

八点半一切就绪,我们整装出发,阳光灿烂,春色宜人,空气中弥漫着乡土气息。踏着水泥路在村中几经辗转,一会儿便融入了熙熙攘攘的驴行队伍中,大概是我们太急于赶路,或是内心冲着那38.5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儿便把队友甩在了后面。我大概是因为平时的习惯,总爱追着旗子走。自己从来对路程的'概念模糊,不知道到底有多远,于是老马手中的旗子成了我唯一追随的目标和动力。我们几乎没有喘息,始终保持着一种速度前行。但并没有忘记队友,武队手机几乎不离手,一会儿给领导汇报,一会儿打给队友。我却是个马大黑,一高兴居然把队友的干粮一并带走,慌乱之下只能求救后面的队友让互相照看。但我不能停,我一定得走下来,虽然不是比赛,但赛场在自己心中。我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片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土地。

出了铁栅栏,终于踏上了柏油马路,两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盈摆动,漳河水微微泛着的涟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此刻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氧吧,空气清爽得让人脚步也格外轻便。一个、两个、三个……黑背心的、白背心的,我们超越了不知多少毅行者,一路上有好多毅行者看着老马手中的旗子,不时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一听我们是县里去的,总会赞口不绝。

随行的志愿者摩托车不时地从身边风驰而去,还有不少骑行队来助威,给我们露个笑脸急速驶过。还有不少提前等在前面准备抓拍的摄影爱好者。我也有幸见到了常在我文章后面跟贴的摄影家辛辛乐朋友,看到是武乡户外徒步会旗,他便迅速按下了快门。最辛苦的还有志愿环卫驴友,一路上两个眼睛盯着路上行进的毅行者手中的塑料瓶。眼前的这一切,给了我的不仅是行进的动力,更多是内心的感动。

途经小神村、泽头村、壁头遗址,九点半我们三人到了第二个签到点三元文化产业园,也是第一段六公里处。小部分人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徒步旅程。我们盖章、签到、领取矿泉水,没有休息,继续前行。

十点多的阳光多少有些热烈,脸热辣辣的。我开始大量喝水,补充水分,老马和武队倒是让我很意外,强度这么大的活动居然不喝水,换做是我,应该早趴下了。一路上三三两两的毅行者们,擦肩而过,最令人感慨的还是那些八零九零后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对他们而言简直算不了什么,听着音乐,偶尔地吼两嗓子,嘴里不忘嚼着口香糖,休闲得完全让人陶醉,和我们急行军地赶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已经招招手坐了风行天下义务摩托车飘然而去。正像老马说的:“一样地都是玩,是我们玩得比较实在,比较踏实。”这或许是年龄,时代不同下的小小缩影。

漳河大桥上,稍作停留,让一位小帅哥帮我们三人合影留念,毕竟我们是团队里抵达这里的先头驴。或许女人天生任性,不管他俩是否同意,我站在中间的位置,还抢了老马手中的旗子,心里偷乐得不敢言语。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人的一生,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的深刻含义。

十点四十分,我们到了第三个签到点水库大坝,第二段13.8公里处。签到点设置完全人性化,一是公路边,二是周边全是餐馆,方便大家解决吃饭问题。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已经为大家备好酸奶,免费品尝,虽然杯子袖珍得让人感觉有点吝惜,但这种关切的心情足以让人感动。一样的程序:盖章、签字、领取了矿泉水和酸奶。稍作休息,我们继续。毅行者已经明显少了下来,先前一直跟随和超越的局面完全不见,只能靠路边的志愿者指引或者箭头标识前行。

正午的阳光已经有些毒辣,我的小腿感觉发胀,老马真的像一匹烈马,不吃不喝,拿着旗子,低着头,一个劲儿得向前,把我和武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才是真正的比赛,队员由多到少,逐渐拉开。路上几乎看不到那些毅行者,只有偶尔的义务车路过,给我们一个点赞的手势。

此刻的漳河湖畔安静得像个婴儿,湖边零星的几个垂钓者纹丝不动,完全不顾炎炎烈日。边上戏水游玩的几只鸭子“嘎嘎”两声而去,留下层层波纹,好一副惬意的景象,真的让人留恋!

我的肚子已经不时地开始抗议,只能动员老武放慢脚步,边走边吃边喝,一小会功夫,已经看不到老马的身影。

忽然间,一股烧烤味扑面而来,我俩加快了脚步,转弯之后终于看到了那一堆堆吃着烧烤、喝着啤酒,躺在湖边的大人小孩。这也是湖畔一道美丽灵动的风景。羡慕、赞叹!人生的脚步真的不能停,只有走下去,才有希望感知这个社会给予的一切美好!

终于在三申五令之后才让老马停下来,我瘫坐在地上,疲惫完全替代了女人应有的矜持,脱了鞋子,开始揉捏自己早已发硬了小腿肚子。补充了一定食物,正准备起身的时候,赶来了第二梯队的驴友,队伍的壮大,更加快了大家的步伐,这段路程是离第四个签到点最远的。老马居然还是大家的先锋,一直在前。

好不容易熬到了三十公里处,大家开始休息,补充水分,老马老武先行,我的脚底起了个小泡,留了下来。

就在这时,居然见到了此次活动的发起者阿狼,他正骑着摩托车巡逻,一个帅气十足、虎虎生威、充满阳光的小伙子,真的很敬佩和感谢,他的义举让这座古城动了起来!正像他说的:一件小事,改变一座城!

接下来的路程我和队友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同行,有一段路甚至是我一个人。说实话,真的不想走了,可成功就在眼前,我不能放弃,也不想改变此行的初衷和目的。人的一生就是挑战自己的过程,我要享受这个过程,哪怕苦,但一定会乐着!

三点五十分左右,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余庄路口,最后一个签到点,一步一个脚印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徒步的活动。我的坚持让我不虚此行,我的双脚触摸这块土地跳动的脉搏,如果这一次经历,眼前只是感动的话,多年以后又是怎样的意味悠长!

坐在草坪上,看着一个个兴奋归来的队友,武队和老马的冲锋第一,老史的坚持,小王磨破脚都倔强地走完全程,我的姐们儿夫妻俩、忙前忙后给我们拍照留念的会长……等等所有参与的队友,他们脸上的笑容足以证明了自己。

就像阿狼说的:“用什么方式走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亲历了这座古老城市最妩媚的一块版图;得到什么奖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美丽的风景、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途中的友情。”也只有走过、累过、痛过、乐过,才会发现心的世界!

温馨提示:
本文【纪实散文(必备5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