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3日 05:01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仁者乐山”。
爱山,是东坡返归自然的天性使然。“我本山中人”(《监试呈诸试官》),在“独专山水乐”中,能“所至得其妙”(《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遇山即安畅,“观妙各有得”(《泛颍》)。
苏轼,字东坡,他一生与山结下不解的情结,他乐山,游山,知山,写山,在中国的山文学中,铸下一块不朽的丰碑。为后人留下一笔品味不尽的文化遗产。
“排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年走吴越,踏遍千里山。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还”(《祈雪雾潴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东坡与山,是紧紧地绾结在了一起
那么,他从山中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妙”处呢?
东坡从山那里,找到了扫除人世烦恼、慰藉孤寂灵魂的遁处;又从山那里,得到了开阔胸襟、愉悦人性的际遇;还从山那里,受到了增广见识、结交名流的启迪;更为重要的,是从山那里,获取了激发诗情、创作文学的灵感。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从乡僧那里“搜句”是越来越枯竭了;然而天台山却赐予了他无穷尽的诗趣。
总之,山是东坡发展个体人格境界的归宿,是他创作大量优秀作品的源泉。所以他才说:“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正如黄庭坚所言,那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冷斋夜话》引)。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坡本狂直之人,为世所捐弃,然而大山却包容了他,“山向吾曹分外青”(《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割愁还有剑芒山”(《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山使他快乐,并将这种身心的快乐延伸到永远。所以“山水乐”就成了诗人安顿孤寂灵魂的快乐世界。“聊将诗酒乐,一扫簿书冗”(《次前韵再送周正孺》)。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高昂着头颅,当然不与那卑污的官府往来,但与东坡这样的“高人”“君子”,却原本“有素”,两心相印的。《出峡》诗说:“入峡喜巉岩,山峡爱平旷。吾心淡无虑,遇境即安畅”,平淡的心境与无欲的山境,交融在了一起。
“今朝偶上法华岭,纵观始觉人寰隘”(《又次前韵赠贾耘老》),我心之融入山境,与山境之融我心境,是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如同山之阴阳向背。
山本身是多姿多态的,“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法惠寺横翠阁》),经过东坡这样一位大手笔的'描绘,则更显其妖娆多容、鲜活动人了。
山是不动的,然而诗人却往往从动态的事物,如江水、云烟、船上、马上写山,便赋予山一种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美。
《江上看山》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桠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山如海水一般,动荡起来了,变态万千了,让人受到一种生命活力的激动。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之寿州》:“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孤山久与船低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二:“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是船低则山昂;船昂则山低也。从运动着的船上看山,山也就随着船动起来了。
另外,东坡写山,不直写,全烘托。石为云根,雾山作伴,在诗人的笔下,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感,朦胧美。
《书王定国所藏〈烟雨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全以云烟烘衬山之神秘“莫知”。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完全以雪之茫茫云之茫茫和水之茫茫衬托山之明灭有无也。是朦胧带来了神秘,又是神秘赋予了朦胧。
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不识真面目”才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探索兴味,则又充满了神秘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散文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这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但苏东坡是一位乐天派,旷达洒脱。他的乐观旷达难道是天生就具有的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的。他的乐观旷达与他的性格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转变有关。
苏东坡从小聪颖好学,一生都勤于治学。比如他把《汉书》抄写了四遍,可以倒背如流。苏东坡少年成名,二十岁刚出头就高中进士,一路平步青云。正当他踌躅满志,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丰功伟业,灾难却突然降临了。他在徐州任太守,积极组织军民抗洪抢险,治理水患,为百姓造福,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就让朝中的小人嫉妒怨恨,于是他们网罗罪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寻找罪证,诬陷迫害他。
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御史台的钦差抓走了。在这之前,他就得到了朝廷要抓捕他的消息。他也是凡人,也知道害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就问身边的人:“我如今已是罪人,该穿什么衣服出去迎接钦差大人?”他身边的人对他说:“还没到那个份上,您现在还是朝廷的命官,就该穿官服出去迎接御史台的钦差。”苏东坡被粗鲁地捆绑起来,关押进了御史台。御史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棵乌桕,屋顶上有许多乌鸦飞叫,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御史台的高墙里关押了一百多天,九死一生。虽然宋代刑不上大夫,但是御史台的官员欲置东坡于死地。他们日夜审问苏东坡,不让他睡觉休息,处心积虑地折磨他。苏东坡甚至写好了绝命书,是两首写给弟弟子由的诗。其中有两句诗非常有名:“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东坡和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厚,古今罕见。他的那首《水调歌头》就是思念弟弟的名作。
经过太后等人的多方营救,“乌台诗案”终于了结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黄州定慧寺的一间破旧斋房里,惊魂未定的苏东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他看着窗外的明月,月下的'枯树,情绪低落,心情悲凉,一生从未有过的孤寂之感漫上心头。他对人生本来就很深的感悟,具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叹。现在,苏东坡看到窗外的情景,一种失魂落魄的凄凉心境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一只乌鸦,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此时,他也有一种惆怅孤独之感,心境并不旷达洒脱。他在寺庙里终日不出门,也没有朋友给他写信。他的心情失落到了冰点。
那么,是什么让苏东坡变得旷达洒脱呢?他在被贬黄州期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东坡在黄州城东开辟荒地,自己带着家人耕种。他从一位朝廷命官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苏东坡的思想在这时候开始转变了,他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因为他耕种的地在城东的高坡上,就自号“东坡居士”。他不再渴望政治上建功立业,而是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他喜欢和当地朋友一起到城外喝酒,然后大醉深夜翻城墙回家。“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的几句话,再合适不过地形容了这个酣畅淋漓、亦庄亦谐、丰沛敦厚、胸怀旷达的诗人了。他从不自命清高,什么人都可以与之交往,亲切随和,风流潇洒。所以,他的粉丝随处可见,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喜爱之处。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他回望了刚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他在词序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余独不觉”表明词人深察人世无常,所以才能做到苦乐随缘、去留无意。也表现出词人的开朗达观,宠辱不惊。从此,苏东坡走出了内心的苦闷,随遇而安,相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在许多词中都流露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老庄思想。他常常借诗词来安慰自己。比如他夜晚在黄州的江边听到滚滚的涛声,内心翻滚澎湃,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黄州城里的老百姓都传说,苏东坡划着小船跑了。因为他在词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实,这只是他的理想,一种心理安慰,他正躺在床上睡大觉呢!
苏东坡晚年被贬广东蛮荒之地惠州,生活凄苦悲凉。但是由于他旷达的胸襟,洒脱的情怀,不管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自在地享受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热爱。苏东坡在另一首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精神。“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并不是说非要认他乡为故乡,而是说既来之则安之,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去,好好地活着。
苏东坡六十多岁从海南儋州被朝廷召回。他在经过金山寺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一幅画像。苏东坡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苏东坡已经预感到自己去日无多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表面上看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其实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几乎都是在被贬期间创作的。同时,苏东坡在地方上任职,无论担任官职大小,他都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造福,深得民心。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却能用豁达洒脱的胸襟化解,随遇而安,笑傲江湖。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散文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自称“老饕”,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为后人留下的菜单可以摆一桌宴席,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的夫人王弗做了一道文火炖肘子的菜,因为苏东坡极其喜爱而得名“东坡肘子”。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因为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了。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荐。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流传后世。苏东坡善于在偶然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东坡肘子”就是一道在偶然中发明的美味佳肴。他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眷念。在他的眼中,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生活非常贫困,处境艰难。俗话说,黄州城里有三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细伢读书都说好。为什么稻草系猪猪不跑呢?因为黄州的猪很肥,它跑不动啊!黄州猪肉膘肥油腻,富人不愿吃,穷人不会做。于是,苏东坡就地取材,用他独创的方法,烹饪出一道名菜“东坡肉”。他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在贫困中依然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达到精神的超脱。“少著水,慢着火,火候足时他自美!”是烹饪“东坡肉”的要领。他有一种自足自乐的天性,所以才会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恬淡潇洒。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曾经与僧人交往频繁。有一次,苏东坡与一个老和尚下棋,不知不觉就下到了夜里。苏东坡感到肚子饿了,就对老和尚说,能不能给他弄点吃的。老和尚就叫来一个小和尚,让他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小和尚走进厨房只找来了半碗剩面条。苏东坡就让小和尚到厨房里把这半碗面条热一下给他吃。夜已深了,灶膛里火光跳跃,小和尚竟然打起了瞌睡。苏东坡闻到了厨房里飘来一阵焦味,就跑到厨房去看。原来小和尚睡着了,那半碗面条烧干了。小和尚惴惴不安地看着老和尚,苏东坡却微笑着说没有关系。他尝了尝焦黄的面条,感觉酥脆可口,味道极好,很像圆圆的饼子。于是,第二天苏东坡就教寺里的僧人制作这种食品。这种饼子做出来的样子很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焦黄酥脆,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纪念苏东坡,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做“东坡饼”。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惠州。那时的惠州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城里每天只能杀一只羊。官员们都去争抢着买羊肉。苏东坡作为一个被流放的罪官,怎么能和别人争抢买羊肉呢?他就等别人买完了羊肉,自己去买一块羊脊骨。苏东坡充分发挥他天才的创造力。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慢慢烤,然后把羊肉从骨头里剔出来吃。他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中说,他烧烤的羊脊骨有蟹肉的鲜美,可以连骨头一起吃掉。他还笑称这样的吃法,恐怕等待吃骨头的狗会不高兴的。已近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到瘴气弥漫的惠州,他的处境有多险恶。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笑对人生,随遇而安,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得潇洒自在。苏东坡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虽然喜欢吃,也会自己烹饪美食,但是他所选择的食材都是极其寻常的。有一次,苏东坡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条珍贵的'娃娃鱼。苏东坡却没有吃,而是把它放生了。可以说,苏东坡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利用简单的食材自得其乐地烹饪美食。他从来都不追求吃得珍奇奢侈,只吃寻常食物,以求饱腹。他在平凡的食物中发现人间的美味,生活的乐趣。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代人动不动就吃饕餮大餐,山珍海味,穷奢极欲,讲排场讲体面,却食而无味,不能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度过的。他每到一地都能很快适应当地的环境,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为他们办实事。在生活困窘中,他能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发明各种美食。他曾在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的确,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苏东坡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发现生活的乐趣,创造出人间的美味。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惠及子孙后代。他在美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必将源远流长,光芒万丈!
再读苏东坡之蝼蚁人生散文
再读苏东坡之蝼蚁人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份成熟就是旷达,一种旷世的达观。
九百年前,苏东坡被贬黜到海南,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生活。初至孤岛,遥视天水无际,想到自己如蝼蚁之困于一叶,不禁黯然神伤,“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然而,由于天性的旷达,苏东坡并没有长久地沉湎于一己之悲,而是用卓越的言行,演绎了一段精彩的“蝼蚁人生”。
苏东坡总是善于将命运强加其身的坎坷升华。到海南不几日,心中的抑郁便通过诗文等方式得到了化解。一次小酌后,他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面,椰子树摇曳着婆娑的身影,别有一番风情。借着一丝酒意,这位大文豪快然而论,“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那是怎样的一种空灵蕴籍,怎样的一种豁然开朗啊!烦恼本水月镜花,只是庸者自缚、愚者自迷,大千世界的苦难不过起于方寸间的纷扰。其实,不该从外界找寻出路,出路存乎一心,只要打开心眼,俯仰之间即有康庄大道。
而要通往康庄大道,首先就要去除“分别心”这层障碍。佛家如是说,作为东坡居士自不待言。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被贬黜到密州之时,苏东坡曾经在《超然台记》中探讨过“大小之别”——“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的确如此!生死都由因缘聚合而成,形相的'区别都归虚幻,蝼蚁虽小,但整个世界其实亦大不过一只蝼蚁。苏东坡晚年在海南的生活,愈加深刻地印证了其当年的思考。
当时的海南还是未经开发的蛮夷之地,气候湿热,多自然灾害,不适宜人居。年过半百的苏东坡,宦海沉浮至此,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是食芋饮水、著书立说,好不快活!正如他自己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这便是放下分别心后处处为家的快乐。
苏东坡在与朋友的信中还写道,“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作一笑而已。”花甲之年,本可以安享天伦之乐,而他却漂泊至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颠沛流离不介怀,风餐露宿不介怀,大有一番“天民”的旷达。
百岁光阴一梦蝶。苏东坡同你我一样,都是尘世间的一只蝼蚁,而他与众不同的,只是于短暂的一生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注脚——旷达。
无论以后的历史给了他怎样的褒誉与赞叹,苏东坡同样只是一只尘世间的蝼蚁,但他是一只快乐而逍遥的蝼蚁,将人间的祸福荣辱一并酝酿成一道美丽的虹霓,安静地挂在历史的肩头。
俯仰之间,即有方轨八达之路。原来路不在外面,而在心中。若心中有路,宇宙万物何处不是灿烂的风景。
天地不缚人。一只蝼蚁可以在草丛中逍遥自在,于穷途末路同样可以。如果苏东坡是一只穷途末路的蝼蚁,他一定会快乐地偃仰啸歌、文思泉涌。哪怕枯死于斯,说不定还会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墓志铭,引得其它蝼蚁纷纷前来祭奠。
这就是旷世的达观吧!
花开花落予人以悠远的神思,清风明月给人以甘美的慰籍。宇宙人生的谜底早已藏在了大自然中,草芥为之言,蝼蚁为之言。
待得云消雨霁,彩彻区明之日,文人骚客俯仰天地,寄兴赋咏;市井小人谣曲自弹,酣睡陋巷。清风不择人,明月不择人。“生如芥子纳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人生若蝼蚁,又有何不快?
苏东坡的禅意人生的散文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的禅意人生优美散文
苏东坡的思想底蕴深厚,构成极为繁杂。他首先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家经典,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谪流放期间,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开始寻求佛道思想,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既有入世思想,也有出世思想。他的思想里儒释道并存,互为照应,成了苏东坡的三大精神支柱。
苏东坡从小聪慧过人,志向不凡。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在初入文坛时,苏东坡便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苏东坡以文章独步天下,名满京城。这一时期是他的策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高峰。他在策论中给皇帝建言献策,抒发政治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东坡以儒家的思想贯穿文章,抒发报国之志,精妙绝伦。皇帝和宰相都对苏东坡的文章赞不绝口,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
苏东坡对生命具有一种空灵之感。他在和弟弟子由的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达出一种禅意的人生境界,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他感叹人生在世如飞鸿,鸿飞留痕也虚妄,人生不过如此!他后来写词,认为词不是为皇帝所写,而是抒写自己的真实存在,是对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悟。在他之前,词是不被文人所重视的,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变成了与文章一样高的地位。他在词中也表达了同样人生感悟。他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临江仙》中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些词中,苏东坡都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流露出佛老思想,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老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同游灵隐寺。他们来到观音菩萨面前,佛印合掌礼拜。苏东坡问佛印:“我们求观音菩萨保佑,为何观音菩萨手上也有一挂念珠?观音菩萨在求谁呢?”佛印禅师说:“求观音菩萨啊!”苏东坡不解地问:“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吗?”佛印禅师笑着说:“是的,观音菩萨比我们还清楚,求人不如求己啊!”苏东坡恍然大悟,微微一笑。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林中打坐。山林空寂,竹影婆娑,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听了,心中欢喜。他看佛印穿着袈裟坐在地上,就戏谑地对他说:“禅师坐在地上像一堆牛屎。”佛印听了毫无怒意,只是淡然一笑。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甚为得意。他回到家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没想到她却笑着对苏东坡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牛屎,故所见皆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悟,惭愧万分。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最有名的故事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一次,苏东坡自以为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了。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非常得意,便差人将这首诗送给江对岸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哪知道佛印禅师在诗上只写了两个字“放屁”,便交给来人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顿时非常生气,就立刻过江,去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禅师却早已伫立江边等候苏东坡多时了。苏东坡当面质问佛印:“我写的诗,你不喜欢就算了,为何说是放屁?”佛印微微一笑说:“你还‘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呢!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了?”苏东坡听罢,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在人生的悲苦中,他从佛道中寻求精神解脱。他的人生充满了禅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如同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梦如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