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2日 21:29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 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7
卵黄:主要营养物质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细胞的细胞膜
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含细胞核
(以上三个为真正的卵细胞)
卵白:含有营养和大量水分
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系带:固定和减震
卵壳:保护作用,能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保护作用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
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5 . 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生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N,体细胞的则为2N,如人的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是23对(46条),在精子和卵细胞都是23条。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1/2体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2)实验过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豌豆(或相反),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结果杂交后的种子发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尔又把杂交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为3:1)。
(3)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现型比例: 3 :1
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假如D是控制显性的基因,d是控制隐性的基因,那么DD和Dd表现为显性性状,dd表现为隐性性状。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加。
常见遗传病: 如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等。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性染色体是指在体细胞中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22对+XY 女:22对+--)。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精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如:太空椒等。
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异,不能传给后代。如:晒黑的皮肤等。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单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
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微语】每一个清晨都是新的起点,微笑迎接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