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精品7篇)

发布时间: 2024-11-06 07:24

孤独之旅说课稿(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孤独之旅说课稿(2)

孤独之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3)

《孤独之旅》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4)

《孤独之旅》最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5)

初三上册《孤独之旅》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6)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孤独之旅说课稿(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微语】山不见我,我自去看山。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孤独之旅说课稿(精品7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