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6日 08:48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得3分,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思考角度有三个,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可是无论怎样,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马缨花》的设题: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其正确答案为:
(1)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悟意境,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
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舞台说明)、语言(对话与独白,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得3分,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思考角度有三个,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可是无论怎样,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马缨花》的设题:
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其正确答案为:
(1)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悟意境,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
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舞台说明)、语言(对话与独白,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剩下半碗饭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剩下的半碗饭要拿来干嘛?这篇《剩下半碗饭》告诉我们:生活中,只要与人真诚相处,宽容待人,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剩下半碗饭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剩下半碗饭的阅读材料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里。他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应该是哥哥吃的。”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剩下半碗饭的阅读题目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 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 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剩下半碗饭的阅读答案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 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 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 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剩下半碗饭阅读题及答案
剩下半碗饭
①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
②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③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筷。等我走后,继母照例将那半碗饭给了“喂”。这一幕被幸灾乐祸的我,躲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不知有诈的“喂”,猛扒了一大口饭,没嚼几下,就表情痛苦地吐个不停。“哈哈哈!”我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④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开始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很着急,却毫无办法。
⑤就在这时,一个报社的编辑写信给我,告诉我他接到了几个学生的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
⑥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来一看,都是写给报社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上面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信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说:“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那位编辑收到的信,一定全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难怪他的自行车最近总是爆胎。
⑦我发疯似地对他拳打脚踢:“骗子,骗子!原来我的文章没人喜欢。”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我停下手,泪眼朦胧:“真的?”“千真万确,否则我这个只攻数理化的人,哪里知道你文章的`好坏?”
⑧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马上把我的剩饭接过去倒在他碗里。他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应该是哥哥吃的。”
⑨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虽然我泪眼模糊,但还是看清了他脸上的喜悦之色。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继母趁我和父亲不注意,将我的剩饭倒进“喂”的碗里→ →我无意间发现“喂”为了帮我树立学习信心,暗中抽同学们写的信给编辑→。
2.文中的“喂”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下面两句是关于“喂”吃饭动作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①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
②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5.如何理解“我”的转变?阅读文章,你有什么收获?(4分)
参考答案:
1.我故意将舀有一勺盐的半碗饭留给“喂”吃;我终于接受了“喂”,并真诚留给他半碗饭。
2.懂事: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善良:他情急地大叫:“不是的,我们班就有好多人喜欢。就是他们说要写信给编辑,我才想到这个招的!”;宽容:然而上了当的“喂”,却并不生气,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些开水在碗里,然后继续埋头吃了起来。
3.暗示人物心情的变化。表现出“喂”由开始寄人篱下的紧张、畏缩、压抑到后来得到“我”的认可和接纳的喜悦与满足。
4.“笑”和“哽咽”表明因终于得到“我”的认可与接纳而产生的喜悦满足之情。也表现了“喂”的宽容与善良。
5.是“喂”的真诚善良和宽容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于是“我”由称他“喂”到称他“哥”,表现了“我”内心的转变。生活中,只要与人真诚相处,宽容待人,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微语】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座城,心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