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小说欣赏的层次看本课,幻灯出示,教师介绍,学生积累。
出示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场景:咸亨酒店。视角:儿童视角。看客设置:短衣帮等。故事氛围:笑。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
说到儿童视角,可以联系学过的《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儿童视角表达的价值,是“寄予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3.学习活动三: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让学生对第四段出场和第十一段退场进行选点比读,先独立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分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从拿钱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手的功能的变化等,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不变的是众人的“笑”,笑声中出场,笑声中度日,笑声中死去,引导学生感受孔乙己命运变化社会根源。
从这些细节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活动四: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
跳读课文,发现矛盾点,进行质疑,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依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边缘人、病态人,对这样的人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依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这句深含着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不确定中有确定的因素。
依据“对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没有同情还总是笑”,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创作动机。助读的资料是: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本文被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呐喊的是麻木的国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伤疤。
作业:发挥想象,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是把握情节的前提下,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孔乙己》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难点,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生入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是我此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它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吸引住学生。因此,在本课伊始,我采用的是名言导入的方式并配以这样的导入语: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顺势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感受,一个大致的解读,因此,在此环节,我会首先请学生结合之前知识的学习积累谈一谈对鲁迅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及课下注释感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
1、阅读课文1—3段,回答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根据原文不难找出答案,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20多年前。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并在此设置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台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加以指导。这一步是为了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根据小组代表发言我进行总结: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掌柜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最后提出第3个问题: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结合学生答案进行总结: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然后我会紧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4—9段并提问:
4、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人?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总结: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架势,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充分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本文的写作手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所以我顺势提问: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在这几段落中的学习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最后是文章10—13段的学习,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首先问到:“忽然”一词的含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在第三个问题时问到:“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第二个问题则设置为: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请学生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结束课堂,并布置如下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通过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的毒害,是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入,对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根据新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分析比较法和引导点拨法等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指导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首先使用一段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孔乙己的身世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从咸亨酒店小伙计口中得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孔乙己孔乙己其人究竟如何,其死因到底如何,我们还仍需深究,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再次带领各位少年侦探
穿越时空,实地探访,了解孔乙己其人,调查孔乙己死因。”
其次,布置任务:1,潜入酒店,观察孔乙己——分析孔乙己性格特。2,访谈调查,剖析孔死因——探究孔乙己悲剧根源。
最后,公布奖励制度:在行动中表现优秀的侦探小组将获得“少年名侦探”的勋章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
飞船出发,我们即将抵达鲁镇咸亨酒店,请各侦探小组潜入酒店,完成第一项调查任务——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请小组内合作完成调查表一,并总结孔乙己性格特点。(配合动画和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适当点拨引导。
如此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虚荣,还好喝懒做,他被人嘲笑,任人戏弄,但最终他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多余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把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总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访谈酒店内群众,剖析孔乙己死亡因素。
我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那么除了孔乙己各人原因,还有那些因素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请个小组继续深入调查,采访咸亨酒店内群众,完成调查表二,并派各组探长总结发言,结案陈词。(配合动画)
师生共同总结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根源。
(四)课堂总结及表奖作业: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收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
感谢各位少年侦探的积极参与,请优秀小组领取勋章。我们顺利完成了孔乙己死亡一案的调查,请大家课后撰写本案的调查反思与感想。
【设计意图】总结小说主题,加深学生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性格原因
好喝懒做孔乙己冷漠麻木
自命清高
科举制度被嘲笑戏弄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因此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乙己也说课稿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乙己也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 )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 )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 屡遭冷遇 )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 )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 : 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叶县昆阳中学的20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而《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着这些训练重点的。《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明确的任务。
二、那么结合新课程理念、本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3、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
以上目标,我把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定为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二)。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情景设置:同学们,孔乙己最后是用手爬着离开这酒店的,这一幕景象似乎在眼前挥之不去,孔乙己要到哪里去?他该如何生活?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的关注。(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升华)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孔乙己 社会环境
语言 清高 一个 酒店
笑 动作 迂腐 一群人 一个制度(科举制度)
肖像 麻木 一阵笑声
神态 一个举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的重点,明确了人物、环境,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的写法,简单明了,清晰直观。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语文《孔乙己》说课稿范本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与作用。《孔乙己》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教科书九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的方法,了解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塑造了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孔乙己一生悲惨命运和结,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罪恶级冷漠的人际关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学习本篇课文,对学生学习小说知识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2.课文潜在的资源:
体裁:小说——情节、人物、环境
表达:各种描写方法(语言、行动、外貌、神态┄┄)
句式:文言句式
内容:主题
3.学习目标:
(1)了解孔乙己形象,把握主题。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正视现实生活。
重点:了解孔乙己形象,把握主题。
难点: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把握孔乙己形象,正视现实,设计未来。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三班和四班),总体说来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四班相对来说汉语基础、语言表达等方面比三班要强一些,但是四班学生学习的成果不愿意分享,而且部分学生还存在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探究知识;三班学生汉语功底更差,因基础薄弱所以在自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上课时只能依靠尖子生来表述,他们就只是倾听。于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词句着手让学生用词造句,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部分数学生能用2—5个词语组话,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还能坚持抄写课外优秀,所以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而且学生基本习惯提前自主完成导学案,课内能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根据以上这些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我从课文资源中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利于学生积累和提高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
三、说依据
依据汉语课标“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要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汉语教学要特别彰显语言文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于是,本课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水平和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将文中多种资源中尽可能选择最关键的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并用“了解”、“认识”、“正视”等词语来降低教学难度。
四、说流程
根据“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等五个环节。
独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依据课内资源,遵照关注全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为学生独学的内容和相应的随堂笔记:
① 默读课文,圈点或勾画出文中对孔乙己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的语句,把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句子归类抄写,并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孔乙己性格。
②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了解孔乙己的人际关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的主题。
③ 读了这篇经典课文,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大家或同情、或讨厌、或浮想联翩。请你根据悲剧根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以“学习”“做人”等为主题。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解决上课时间不够的困惑,按照高效课堂口诀“自主学习回家探,合作展示课堂看”,将导学案以作业的形式分发下去回家自主完成。
对学、群学:学生按照针对性的提示,从“对子”到“全组”进行交流和学习。
展示:文本的理解,孔乙己悲剧根源对你的启示,以展示的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以对抗、质疑的形式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进而解读文本。
反馈:反馈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贯穿整个课堂。
《孔乙己》说课稿范例
一、 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 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孔 乙 己
鲁迅
孔乙己性格特点 悲剧的社会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懒做 穷困潦倒 科举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旧 死要面子 封建等级观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酷
心地善良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中间一行,从问号的“死”到句号的“死”再到感叹号的“死”,既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和线索,又揭示了对孔乙已这个人物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到“悲剧的社会原因”,则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几个环节的设计,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已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问题组成,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我认为,问题的设设计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从哪些角度去学,用什么方法学,学到怎样的程度。
关于《孔乙己》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小说之林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众多的作品中,鲁迅坦言他最喜欢自己的小说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难怪,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位于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已无法与之媲美。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教学目标4个:
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
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立体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朗读揣摩表演法:指导学生朗读表演,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悬导入
(1)(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图片)小姑娘童稚美丽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立即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导引:说说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充满这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由此引出课题。(运用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勾画的生字新词并重点记忆,准备检查。字词的检查由学生自己进行,检查的数量为5个,检查的题型由出题者自荐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教材处理,应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种最为优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对文本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建构,使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效的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的所揭示的主旨。
(四)深化和升华
1、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2、以史为鉴
引语: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阅读鲁迅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情境,关注人物生命状态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己,提升生命品质。这对于挖掘经典篇目的新内涵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仅仅是赏析远远不够,要形成能力就必须进行写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孔乙己》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小说之林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众多的作品中,鲁迅坦言他最喜欢自己的小说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难怪,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位于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已无法与之媲美。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教学目标4个:
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
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立体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朗读揣摩表演法:指导学生朗读表演,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悬导入
(1)(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图片)小姑娘童稚美丽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立即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导引:说说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充满这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由此引出课题。(运用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勾画的生字新词并重点记忆,准备检查。字词的检查由学生自己进行,检查的.数量为5个,检查的题型由出题者自荐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教材处理,应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种最为优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对文本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建构,使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效的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的所揭示的主旨。
(四)深化和升华
1、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2、以史为鉴
引语: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阅读鲁迅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情境,关注人物生命状态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己,提升生命品质。这对于挖掘经典篇目的新内涵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仅仅是赏析远远不够,要形成能力就必须进行写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说课稿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而《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着这些训练重点的文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文章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明确的任务。
二、那么结合新课程理念、本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3、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
以上目标,我把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定为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二)。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情景设置:同学们,孔乙己最后是用手爬着离开这酒店的,这一幕景象似乎在眼前挥之不去,孔乙己要到哪里去?他该如何生活?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的关注。(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升华)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孔乙己 社会环境
语言 清高 一个 酒店
笑 动作 迂腐 一群人 一个制度(科举制度)
肖像 麻木 一阵笑声
神态 一个举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明确了人物、环境,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文章的写法,简单明了,清晰直观。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微语】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座城,心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