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优选13篇)

发布时间: 2024-11-06 05:04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1)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析现有学生30人,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班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回自己的祖国去》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件感人的故事。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带领妻子和孩子毅然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语言较浅显易懂又简练,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的热忱尽显其中。根据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在诵读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理解、去领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文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语气。

四、教学难点分析: 了解华罗庚坚持回国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华罗庚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的人物吗?

2、介绍华罗庚

他身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祖国解放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2、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华罗庚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3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3、课件出示: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从疾步、冲、喊”体会到的华罗庚高兴、激动。

“我们的祖国解放了” 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师:“这一天”到底指的是哪一天?“总算”一词可以看出什么?(祖国解放,华罗庚想回国已经盼了很久)

师:盼到了,什么又是盼到了?

师:什么样的等待可以称作是盼呢?

师:是呀,非常急切的心情,岂只是好几天呀!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等待呀!是日日想,夜夜思呀!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

生齐读课文。

4、谁能学着华罗庚激动的语气读一读。(指定读)

师:读得很好!把华罗庚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华罗庚回国的决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师:能说说“斩钉截铁”这个词的意思吗?生:意思是华罗庚回国之心很强。

师:真棒!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态度……

6、用斩钉截铁一词说话

7、指导学生用坚决的语气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同学们的读书本领真高!懂得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人物心情,老师真佩服你们!是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罗庚夫妇知道后都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让我们把这份激动之情用朗读告诉大家吧。

6、分角色朗读,(先分组读后请一组同学全班展示)

课堂练习

1、华罗庚师什么时候回国的?(1950年初春的一天)你们可知道1950年的中国是怎样的生活面貌吗?

学生讲述自己调查知道的资料

2、出示美国、中国生活图片作对比。

3、介绍当时社会背景 :新中国未成立时,即使是中国人到外国留学,也是不能随便出入国界的。所以华罗庚要等到中国解放了才回自己的祖国。美国科技水平高,咱们中国一直在打战,顾不得发展。

4、看到这些, 此时你心中产生了什么样疑问?

5、你喜欢住什么房子?可华罗庚却放弃了什么?(前途)为什么?

6、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他留在美国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小声读读第10——1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说明华罗庚为什么要回祖国的语句。

7、读了这一段话,你感受到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国)你有什么心里话吗?

8、教师讲述华罗庚回国后为祖国做的贡献

作业安排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查找其他爱国志士的故事。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初步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自己祖国的道理。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解华罗庚说的话,能理解他说话是的心情,再有语气的读出来。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华罗庚的话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时提示学生查资料,了解华罗庚的有关情况。可有学生根据资料自己介绍对华罗的了解导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

二、学习课文

1、教学时,注意朗读指导,特别是华罗庚与妻子和美国教授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此时,可结合“语文天地”中3的要求让学生读中体会,体会后在读。

2、重点指导第三五自然段华罗庚的话。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指哪一天?(是指祖国解放的这一天)引导学生体会“疾步”“坚定”“喊”等词语的意思。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气。

3、学习课文第10~13自然段

华罗庚又一次说:“回自己的祖国去”是否只是简单的重复?读的时候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4、学生反复朗读华罗庚的话,体会他说话时的心情。

三、学生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提问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指导:

处: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冲:“冲着”的“冲”读chong不读chong

憾:“遗憾”的“憾”与“感”字比较,加深记忆。

授:“授”可与“受”比较,加深记忆。

三、思考交流

为什么华罗庚放弃那么优厚的待遇也要回国回国?看一看“语文天地”中表现中国人骄傲的几幅图,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后记:

教学中我抓住文中人物对话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华罗庚的爱国热情。在指导时,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反复朗读,训练后效果较好,学生大多能够读出气势。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市、辆、汽”等16个生字,会写“夫、市、价“等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城市、价值、客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华罗庚回国的原因。

3、感受华罗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激发兴趣

出示华罗庚的照片,介绍其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华罗庚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三、一读代讲,感悟语言

1、自读第一部分,找出华罗庚与妻子的对话语句,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对话内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怎样才能读好。这样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4、出示第二部分华罗庚与美国教授的对话句子;学生同桌对读,相互纠正。

5、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华罗庚为什么坚决要回到祖国去?

四、畅谈感受,体会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爸妈的帮助下,搜集华罗庚的图片或故事,举办一次“华罗庚的故事“交流会。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情朗读课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祖国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华罗庚的话,感受人物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句。

1.揭题:齐读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板书:华罗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同时也使三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3.(出示课文插图)1950年3月16日,初春的霞光倾泻在美国旧金山海湾的水面上,华罗庚携夫人领着三个孩子快步登上船舷,迎着海面的春风踏上了归程。他的脚步这么匆忙,你们知道他要去哪儿?(回自己的祖国去)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适当提示,使学生在浏览全文,感知整体的基础上,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中心,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画出课文相关语句。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中国解放了!

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出示学生交流的语句,学生自由朗读)

问:你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急切)

2.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急切心情,划出文中语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的?(急步、冲、喊了起来、“!”)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华罗庚的激动情感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华罗庚心情激动的。(扬了扬、总算、盼)指导朗读。

3.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除了华罗庚非常激动,还有谁?(他的妻子)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

出示句子:“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读解决:既然还在问“什么”,为何已“惊喜”,从而感受妻子惊喜得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激动心情。指导读好这句话。

妻子快步迎上前去,接过报纸,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

指导学生读好“快步、迎上前、心情激动”等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描写华罗庚及妻子的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标点中体会华罗庚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突出文本重点,为理解下文作铺垫。】

4.是啊,令华罗庚和妻子如此激动的“这一天”就是中国解放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一天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

(1)师激情引读::啊,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这举国欢庆的场面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身居海外的华罗庚,他日思夜盼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他的心情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心情那么的激动,是因为——“中国解放了!”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解放了。”是因为——“这一天总算盼到了!”是因为他终于可以(引读中心句)————“回自己的祖国去!”

(2)小结:透过这激动的神情,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更好的带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也突出了文本主题。】

5.你们可知道1950年的中国是怎样的生活面貌吗?预习时你们通过调查采访知道哪些?请简单谈谈。(学生先交流,师出示图片,简单解说)而他在美国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出示文字及图片)天壤之别的生活环境,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念头,你体会到了他的什么?(奉献精神、回国的决心……)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华罗庚回国的坚定决心?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2)“嗯,回自己的祖国去!”

(3)“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遗憾”的意思,读好这三句话。

6.现在你是华罗庚,你会怎样读课题?(坚定)

【设计意图:通过美国舒适生活和中国贫穷生活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华罗庚的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就这样华罗庚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坚定地回到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出示书中插图,教师深情地叙述)1950年初春的那一天,船慢慢驶离了码头,华罗庚一家人迎着海上的春风站在船头,深情地望着轮船开往的地方——我们的祖国的方向……此时,他们心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先自由说,再出示句式指导说话。

祖国啊,我______________!

祖国啊,我要_____________!

祖国啊,你现在虽然______________,但我_____________!

2.孩子们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就是爱祖国呢?

3.布置作业: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像华罗庚那样的爱国科学家,像地质之父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请你收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收集查阅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爱国(奉献)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情朗读课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祖国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华罗庚的话,感受人物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句。

1.揭题:齐读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板书:华罗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同时也使三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3.(出示课文插图)1950年3月16日,初春的霞光倾泻在美国旧金山海湾的水面上,华罗庚携夫人领着三个孩子快步登上船舷,迎着海面的春风踏上了归程。他的脚步这么匆忙,你们知道他要去哪儿?(回自己的祖国去)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适当提示,使学生在浏览全文,感知整体的基础上,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中心,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画出课文相关语句。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中国解放了!

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出示学生交流的语句,学生自由朗读)

问:你从这几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急切)

2.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急切心情,划出文中语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的?(急步、冲、喊了起来、“!”)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华罗庚的激动情感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华罗庚心情激动的。(扬了扬、总算、盼)指导朗读。

3.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除了华罗庚非常激动,还有谁?(他的妻子)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

出示句子:“什么?”他的妻子惊喜地叫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读解决:既然还在问“什么”,为何已“惊喜”,从而感受妻子惊喜得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激动心情。指导读好这句话。

妻子快步迎上前去,接过报纸,心情激动地边看边说……

指导学生读好“快步、迎上前、心情激动”等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描写华罗庚及妻子的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标点中体会华罗庚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突出文本重点,为理解下文作铺垫。】

4.是啊,令华罗庚和妻子如此激动的“这一天”就是中国解放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一天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

(1)师激情引读::啊,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这举国欢庆的场面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身居海外的华罗庚,他日思夜盼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他的心情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心情那么的激动,是因为——“中国解放了!”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解放了。”是因为——“这一天总算盼到了!”是因为他终于可以(引读中心句)————“回自己的祖国去!”

(2)小结:透过这激动的神情,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更好的带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也突出了文本主题。】

5.你们可知道1950年的中国是怎样的生活面貌吗?预习时你们通过调查采访知道哪些?请简单谈谈。(学生先交流,师出示图片,简单解说)而他在美国的生活又是如何呢?(出示文字及图片)天壤之别的生活环境,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念头,你体会到了他的什么?(奉献精神、回国的决心……)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华罗庚回国的坚定决心?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2)“嗯,回自己的祖国去!”

(3)“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遗憾”的意思,读好这三句话。

6.现在你是华罗庚,你会怎样读课题?(坚定)

【设计意图:通过美国舒适生活和中国贫穷生活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华罗庚的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就这样华罗庚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坚定地回到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出示书中插图,教师深情地叙述)1950年初春的那一天,船慢慢驶离了码头,华罗庚一家人迎着海上的春风站在船头,深情地望着轮船开往的地方——我们的祖国的方向……此时,他们心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先自由说,再出示句式指导说话。

祖国啊,我______________!

祖国啊,我要_____________!

祖国啊,你现在虽然______________,但我_____________!

2.孩子们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就是爱祖国呢?

3.布置作业: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像华罗庚那样的爱国科学家,像地质之父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请你收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收集查阅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附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爱国(奉献)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字17个。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点评尊重学生差异,灵活控制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以略去不讲,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

三、介绍时代背景,初步解答质疑

1、出示主题图,师讲解。

中国解放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纷纷回国,华罗庚就是其中一位。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优厚的待遇,拒绝了朋友的挽留,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2、了解到这些之后,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题目呢?

点评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理解读,使整篇文章的情感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学生评议效果。

(1)轮读、齐读。

(2)分角色读。

(3)表演。

4、汇报过程中,师恰当进行评价、指导。

(1)“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指哪一天?该怎样读??

(2)抓住哪些词语就可以把华罗庚激动的心情演得更真实?

引导学生体会“急步”“喊”“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并表演出来。

5、出示主题图,配乐。师总结性范读最后部分。

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满腔热情。你能读读吗?

点评最后的配乐范读,自然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需要提问,在朗读中达到情感的高潮。

五、识字

1、测读黑板上的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黑板上剩余的字。指名学生当老师讲字,其余学生和老师补充。

3、同桌学生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点评允许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节课下来会有孩子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此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互助、互查的作用。

六、交流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华罗庚的事迹?小组内交流。留自己喜欢的作业。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朗读,领会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

二、学习新课

(一)认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二)介绍时代背景,初步解答质疑

1.出示主题图,师讲解:

中国解放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都纷纷回国。华罗庚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毅然放弃在国外的舒适的生活,优厚的待遇,拒绝了朋友的挽留,等上了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2.了解到这些之后,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题目呢?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3.你对华罗庚了解多少?谈谈他的主要科学成就。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再次自己默读课文,勾画不理解的词。

2.介绍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3.指导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解决刚才理解词语上的难题。

4.教师就难点提问:

(1)“这一天总算盼到了”中“这一天”指哪一天?该怎样读?

(2)华罗庚为什么回国?(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明白华罗庚要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

(3)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把华罗庚回国的决心和当时激动的心情?画下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汇报中就应该指导朗读,尤其是“回自己的祖国去”这句话,一定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重复。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适当加动作表演出来。

三、全课总结

“把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这就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满腔热情。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找其他爱国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为祖国尽力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市、辆、汽”等16个生字,会写“夫、市、价“等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城市、价值、客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华罗庚回国的原因。

3、感受华罗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和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激发兴趣

出示华罗庚的照片,介绍其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华罗庚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三、一读代讲,感悟语言

1、自读第一部分,找出华罗庚与妻子的对话语句,自己尝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对话内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怎样才能读好。这样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4、出示第二部分华罗庚与美国教授的'对话句子;学生同桌对读,相互纠正。

5、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华罗庚为什么坚决要回到祖国去?

四、畅谈感受,体会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让学生在爸妈的帮助下,搜集华罗庚的图片或故事,举办一次“华罗庚的故事“交流会。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认字17个

3. 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相关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

二.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 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点评:尊重学生差异,灵活控制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以略去不讲,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

三. 介绍时代背景,初步解答质疑

1.出示主题图,师讲解:

中国解放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都纷纷回国。华罗庚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毅然放弃在国外的舒适的生活,优厚的待遇,拒绝了朋友的挽留,等上了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2.了解到这些之后,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题目呢?

指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点评: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理解读,使整篇文章的情感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有语气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学生评议效果。

(1)轮读、齐读

(2)分角色读

(3)表演

[点评]:引导学生对课文整读整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读可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发挥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尊重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在互相切磋中,学生感悟了课文。同时在选择汇报方式和分配任务时,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4.汇报过程中,师恰当进行评价、指导。

(1)“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指哪一天?该怎样读?

(2)抓住哪些词语就可以把华罗庚激动的心情演得更真实?

(引导学生体会“急步”、“喊”、“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并表演出来。)

点评:学生的理解毕竟还是较浅。此时,教师并不强行拔高。而是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以平等的姿态给学生以提示。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5.出示主题图,配乐。师总结性范读最后部分

把自己的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满腔热情。你能读读吗?

点评:最后的配乐范读,自然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需要提问,在朗读中达到情感的高潮。

四. 识字

1.测读黑板上的生字

点评:再次测读生字,分散识字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黑板上剩余的字。

指名学生当老师讲字,其余学生和老师补充。

点评:尊重学生识字习惯、识字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同桌学生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点评:允许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节课下来会有孩子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此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互查的作用。

五. 交流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华罗庚的事迹?小组内交流。

点评:课堂内外的延伸,使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

六. 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 奉献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10)

《回自己的祖国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2、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画像,介绍人物

1、(出示画像)提问:同学们,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你认识他吗?(华罗庚)

2、介绍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36年赴英国留学,1946年赴美国,1950年回国。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研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4、根据题目质疑。

问题: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

(二)初学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能适当停顿。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提醒注意:华是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作hua。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标出自然段。(十四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九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哪一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天指的是祖国解放的那一天。

学生:从这话句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板书:祖国解放

(2)在国外突然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你能想像华罗庚当时是什么心情吗?

学生:我想华罗庚一定很激动。

他一定很高兴。

(3)从哪儿看出他高兴、激动的心情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从急步一词可以看出他激动。急步就是很着急地走,他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了。

从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从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自己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不在繁华的美国待着呢?

(2)默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他们两个人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美国教授瞧不起我们中国,他想留住华罗庚为美国作贡献。

华罗庚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4)自由读华罗庚说的话,讨论: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献给不会遗憾为祖国尽力

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把学识抛掉了,而华罗庚认为不是这样;美国教授认为他这样做太可惜了,而华罗庚认为自己这样做才不会遗憾。这一切都说明华罗庚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板书:热爱祖国

(5)齐读华罗庚说的话。

3、学习第十四自然段。

齐读

(四)总结扩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爱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解放

斩钉截铁

敬佩

尽力

2、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封:左右结构。左边两土撂在一起,最后一笔是,右边是寸/

借: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昔。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不要写成,右边是刀。

渊: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的笔顺是:

博:左右结构。左边是十,右边是,第三笔不出钩。

令:上下结构。今字加一笔就是令。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苟,右边是攵。

佩: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第三笔是一,不要写成。

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贵,外边是。

憾: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感。

(三)扩词练习(开火车比赛)

封:封锁

封建

封闭

借:借口

借用

借钱

初:初中

初升

当初

渊:深渊

渊博

敬:尊敬

敬爱

敬礼

憾:震憾

遗憾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词语。

萝()

今()

借()

罗()

令()

措()

二、填上合适的内容。

()

()

一座

一个

一辆

三、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多漂亮的花儿!()

2)多诱人的水果!()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和()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11)

课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字17个

3.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相关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点评:尊重学生差异,灵活控制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以略去不讲,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

三.介绍时代背景,初步解答质疑

1.出示主题图,师讲解:

中国解放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都纷纷回国。华罗庚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毅然放弃在国外的舒适的生活,优厚的'待遇,拒绝了朋友的挽留,等上了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2.了解到这些之后,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题目呢?

指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点评: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理解读,使整篇文章的情感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有语气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学生评议效果。

(1)轮读、齐读

(2)分角色读

(3)表演

[点评]:引导学生对课文整读整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读可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发挥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尊重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在互相切磋中,学生感悟了课文。同时在选择汇报方式和分配任务时,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4.汇报过程中,师恰当进行评价、指导。

(1)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指哪一天?该怎样读?

(2)抓住哪些词语就可以把华罗庚激动的心情演得更真实?

(引导学生体会急步、喊、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并表演出来。)

点评:学生的理解毕竟还是较浅。此时,教师并不强行拔高。而是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以平等的姿态给学生以提示。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5.出示主题图,配乐。师总结性范读最后部分

把自己的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满腔热情。你能读读吗?

点评:最后的配乐范读,自然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需要提问,在朗读中达到情感的高潮。

四.识字

1.测读黑板上的生字

点评:再次测读生字,分散识字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黑板上剩余的字。

指名学生当老师讲字,其余学生和老师补充。

点评:尊重学生识字习惯、识字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同桌学生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点评:允许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节课下来会有孩子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此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互查的作用。

五.交流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华罗庚的事迹?小组内交流。

点评:课堂内外的延伸,使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

六.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

奉献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12)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字17个

3.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相关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点评:尊重学生差异,灵活控制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以略去不讲,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

三.介绍时代背景,初步解答质疑

1.出示主题图,师讲解:

中国解放后,许多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都纷纷回国。华罗庚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毅然放弃在国外的舒适的生活,优厚的待遇,拒绝了朋友的挽留,等上了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2.了解到这些之后,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题目呢?

指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点评: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理解读,使整篇文章的情感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有语气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学生评议效果。

(1)轮读、齐读

(2)分角色读

(3)表演

引导学生对课文整读整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读可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发挥学生之间评价的作用,尊重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角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在互相切磋中,学生感悟了课文。同时在选择汇报方式和分配任务时,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4.汇报过程中,师恰当进行评价、指导。

(1)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指哪一天?该怎样读?

(2)抓住哪些词语就可以把华罗庚激动的心情演得更真实?

(引导学生体会急步、喊、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并表演出来。)

点评:学生的理解毕竟还是较浅。此时,教师并不强行拔高。而是站在引导者的位置上,以平等的姿态给学生以提示。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5.出示主题图,配乐。师总结性范读最后部分

把自己的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的满腔热情。你能读读吗?

点评:最后的配乐范读,自然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需要提问,在朗读中达到情感的高潮。

五.识字

1.测读黑板上的生字

点评:再次测读生字,分散识字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黑板上剩余的字。

指名学生当老师讲字,其余学生和老师补充。

点评:尊重学生识字习惯、识字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同桌学生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点评:允许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节课下来会有孩子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此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互查的作用。

六.交流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华罗庚的事迹?小组内交流。

点评:课堂内外的延伸,使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

七.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板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13)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2、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画像,介绍人物

1、(出示画像)提问:同学们,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你认识他吗?(华罗庚)

2、介绍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36年赴英国留学,1946年赴美国,1950年回国。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研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4、根据题目质疑。

问题: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

(二)初学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能适当停顿。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提醒注意:华是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作“hua”。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标出自然段。(十四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九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哪一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天”指的是“祖国解放的那一天。”

学生:从这话句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板书:祖国解放

(2)在国外突然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你能想像华罗庚当时是什么心情吗?

学生:我想华罗庚一定很激动。

他一定很高兴。

(3)从哪儿看出他高兴、激动的心情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从“急步”一词可以看出他激动。“急步”就是很着急地走,他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了。

从“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从“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自己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不在繁华的美国待着呢?

(2)默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他们两个人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美国教授瞧不起我们中国,他想留住华罗庚为美国作贡献。

华罗庚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4)自由读华罗庚说的话,讨论: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献给——不会遗憾——为祖国尽力

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把学识抛掉了,而华罗庚认为不是这样;美国教授认为他这样做太可惜了,而华罗庚认为自己这样做才不会遗憾。这一切都说明华罗庚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板书:热爱祖国

(5)齐读华罗庚说的话。

3、学习第十四自然段。

齐读

(四)总结扩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爱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解放

斩钉截铁

敬佩

尽力

2、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封:左右结构。左边两土撂在一起,最后一笔是“”,右边是“寸”/

借: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昔”。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不要写成“”,右边是“刀”。

渊: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的笔顺是:

博:左右结构。左边是“十”,右边是“”,第三笔不出钩。

令:上下结构。“今”字加一笔就是“令”。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苟”,右边是“攵”。

佩: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第三笔是“一”,不要写成“”。

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贵”,外边是“”。

憾: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感”。

(三)扩词练习(开火车比赛)

封:封锁

封建

封闭

借:借口

借用

借钱

初:初中

初升

当初

渊:深渊

渊博

敬:尊敬

敬爱

敬礼

憾:震憾

遗憾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词语。

萝()

今()

借()

罗()

令()

措()

二、填上合适的内容。

()

()

一座

一个

一辆

三、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多漂亮的花儿!()

2)多诱人的水果!()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和()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微语】"盛不盛开,花都是花。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优选13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