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热门13篇)

教培参考

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型媒体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3日 02:03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1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4=2”表示什么?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

⑴填空:24÷4=6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312÷6=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6÷2=312÷2=612÷4=320÷4=5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8÷2=10÷5=12÷3=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⑵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4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1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⒊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 4 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⒋游戏。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二年级上册第3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1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 )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2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 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⒊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转自数学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 4 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⒋游戏。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核心提示:一、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除法的初步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除法的初步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 【分析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乘法和“分一分”的基础上正式学习除法,除法在实际应用中就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由于在分一分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内容继续以分东西为背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除法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对本节课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除法算式及理解其含义。

2、过程与方法: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总结出除法算式,并认识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以及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4根小棒,8个小圆片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尝试教学法、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在“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等活动和游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手脑并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说导学设计

为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本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本节课的导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旧知重温,铺路搭桥

1、做乘法口诀对口令的游戏。

2、平均分准备的6根小棒,边摆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分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一)教学例1:认识除法算式和除号

出示课件:把8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 )个。用算式怎样表示这种平均分?

活动一:摆圆片

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实际分一分,并用算式表示出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老师引导学生把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由乘法算式变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认识除号,正确读除法算式,并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然后小组内交流。

(明确:8表示总个数8个,4表示平均分成4份,2表示一份是2个)

【板书:8 ÷ 4=2(个)读作8除以4等于2 】

除号

此活动中重点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例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出示课件: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 )组。

活动二:分组

1、 学生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结果。

2、 学生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试写一个除法算式。

3、 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板书:12 ÷ 3 = 4(组)】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明确:12表示总人数12人,3表示每3人一组,4表示可以分成4组。

此活动中,通过跳绳人数的分组,使学生感受学除法是有用的,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例2: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4支铅笔,每6只装一盒,可以装( )盒。

活动三:分小棒

1、 学生用小棒代运动替铅笔分一分,填一填。

2、 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写除法算式并求出得数,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全班交流。

3、 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板书:24÷6=4(盒)】

明确:平均分要用除法计算。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数作除数或商。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了使学习内容由浅入深,使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因此,我改变了例2和例3的教学顺序。

此环节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一过程,突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和倾听,懂得了尊重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与团结互助的精神。

环节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础练习:阅读教材76页、77页,完成课堂活动2。

2、 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3,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和意义。

3、 拓展练习:一共有12个桃子,每( )个装一袋,可以装( )袋。

这是一个条件开放的问题,所以问题的结果也是开放的,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本环节的练习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练习反馈时,我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的品质。

环节四:总结反思,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 你认为自己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怎样?你帮助了谁,谁帮助了你?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新知的梳理,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反思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良好的品质,激发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练习十五1、2、3、4题。

2、收集生活中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事例。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动起来,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体会数学是有“用”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微语】我希望这个世界很小,小到一转身便能看见你。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美国留学 留求艺网

温馨提示:
本文【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热门13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美国留学 留求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