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都、笼、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择、宫”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笼、乘”。
教学难点:
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清明上河图》,学生自由赏析。
2.走近名画:
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在五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好几百个各色人物。
3.走进画家:
出示图片:了解张择端。
张择端,北宋画家,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找出问题和答案。
1.借助拼音朋友,快速默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你获得的信息画出来。
三、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1.同桌指读生字,检查注音。
2.大家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吗?生读生字,注意正音。
择 都 宫 摊 贩 吏
态 驴 寸 乘 笼 栏 貌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识字的记忆方法。(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4.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最难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给每个汉字组词。学生读词语。
5.给汉字组词。
6.学习多音字:都、笼、乘。
7.谜语识字:
这是马户呢——驴
心大多一点——态
龙潜在竹林里——笼
三、感知内容
(一)课文导入: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了汴京城内清明时节各阶层的生活景象。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中华上下五千年,传世名画久流传……
1.赏析第一自然段,了解这幅画。
出示句子: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预设: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世界地位:名扬中外
绘画时间:北宋时期
(二)感知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预设:人物 街市
(三)赏析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1)下了很大功夫是什么意思?
(2)“光……就有……”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1)从这几个“有”你能体会到什么?
(2)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呢?
(四)赏析描写街市的句子。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思考: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中心句,总起句,总结下文,引起下文。
(2)读一读后面的内容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街市很热闹呢?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来来往往、形态各异”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街市很热闹,人很多。
3.出示句子: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可见画家的技术高超。
(2)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3)分别写了哪些方面呢?
(五)赏析描写街景的句子。
出示句子: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
1.从文中找一找,哪里有意思呢?(文章第4自然段)
2.传神。
3.细致的描写。
4.句子仿写: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六)你看到了北宋都城怎样的风貌?
预设:热闹
四、课堂展示
1.《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你还知道哪些名画呢?
五、互动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起来闯关吧!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因此作业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赵州桥,课后自己也来做一张“资料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课特点,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基本情况 内容 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 人物众多观 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 街市热闹 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 桥北头有趣 生活情景
五、结课:
总之,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教师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渴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
一、 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 说学情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三、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四、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步骤、按计划的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怎样读懂。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综合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五、 说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 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 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那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我肯定学生的质疑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设计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
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我总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关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优秀说课稿材料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因此作业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赵州桥,课后自己也来做一张“资料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课特点,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基本情况 内容 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 人物众多观 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 街市热闹 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 桥北头有趣 生活情景
五、结课:
总之,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教师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张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 说学情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三、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四、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步骤、按计划的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怎样读懂。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综合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五、 说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 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 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那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我肯定学生的质疑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设计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
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我总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借联想,借助生活体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训练。xxjxsj.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悄悄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领略了古代建筑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既然是名扬中外,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资料。
(三)剖析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和交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清明上河图》的大致情况,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位置。紧接着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收获,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画面中的情境,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另外的局部内容。这幅画内容很丰富,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本课特点,我将板书设计成资料卡的形式,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画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资料卡,总体课堂效果可以。但是在课文剖析部分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语言表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借联想,借助生活体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悄悄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领略了古代建筑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既然是名扬中外,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资料。
(三)剖析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和交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清明上河图》的大致情况,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位置。紧接着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收获,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画面中的情境,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另外的局部内容。这幅画内容很丰富,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本课特点,我将板书设计成资料卡的形式,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画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长:———— 高:————
保存价值:————————————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资料卡,总体课堂效果可以。但是在课文剖析部分的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语言表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张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渴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可真了不起,请你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其实这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那就更好了,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要求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还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 说学情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三、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四、 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步骤、按计划的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怎样读懂。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综合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五、 说学法
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 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 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那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我肯定学生的质疑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设计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
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我总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微语】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父亲的保护更让一个孩子渴求得强烈。——西格蒙特佛洛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