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啦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必备5篇)

发布时间: 2024-11-06 21:38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1)

七月的天山的说课稿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这篇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并积累优美词句。4、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生为主体,指导学法(说教学方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议结合,互动交流,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教学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健词句的理解,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初读、赏读、品读、美读等。通过师生、生生互支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我只运用天山景物的视频让学生真正去领略、去体会天山景物之美,没有过多的图片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表扬激励,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面,我努力北将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做为主要的方式,我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让学生面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得到认可,享受成功。这是因为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秘诀不再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在于激发起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让他们更想成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互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题,课始创设美。

用富有激qing与美感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引出课题,并激励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用富有激qing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学生设置一个美丽的境界,激发他们想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与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欣赏景之美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然后观看有关天山景物的视频,边看边观察: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最深、最美的印象?

第二步:品读课文,继续欣赏美。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

第三步:赏读课文,再次体验美。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天山的美?

第四步:美读课文,品味享受美。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描写雪峰、雪水、溪流的句子,反复朗读,并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置这个环节,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感受、欣赏天山的美景与语言文字的美感。让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逐步到段、到词、到句,由整体到局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与速度,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与对读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品味文之美。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讨论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____”划出描写雪峰的句子。

3、用“┈┈”划出描写雪水的句子。

4、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

5、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指导学生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描写原始森林的词句,从中体会景物的美丽与词句的美妙,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野花的?你从中休会到了野花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配乐齐读课文,让学生再次感受美丽的景物、美妙的文字与愉悦的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的同时,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或站在讲台上发言,让他们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认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然后充满自信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学,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自己刚刚积累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获取自信与成就感。)

第四个环节是:积累,内化吸收美。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明白: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拓展实践美

第一步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如()的日影、()的云霞等。还可以用“像……像……像……”练习说话。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比喻、排比、反问、想像)和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得到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想像思维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享受自己才能的同时,感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2)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范文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时,自己有种无法比拟的欢愉油然而生,这种欢愉来自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自学生的精彩品悟。一篇《七月的天山》既让我掌握了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又让我探寻到了平素教学的误区,同时还让我摸索到了略读课文应攻破的难点。也正是通过本次教学让我逐步成长起来。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自己的年轻,经验甚少,致使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敬请各位教师开诚布公,多提宝贵意见。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3)

《七月的天山》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4)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5)

《七月的天山》说课稿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 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 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 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 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 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 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 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 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微语】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攀登高峰的可能。

985大学 211大学 全国院校对比 专升本

温馨提示:
本文【七月的天山说课稿(必备5篇)】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培训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培训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11548号 留求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