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2113天地的5261活动,可追溯到公元4102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1653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后来明朝首任北京“城主”(I am C主)朱棣定都于此,修了现在的天坛。关于这天坛的选址有个传说:朱老板是抢他侄子位置,成为大明公司CEO的。
刚定都北京的时候连年大旱,朱老板就慌了:我难得真的逆天而行了?这是有个大臣出班跪倒说,只要娘娘去南郊秋雨,必感动上天(也不知道这哥们儿怎么算出来的,还得是娘娘去)。朱老板正为求雨的事板嗦牙花子呢,一听有主意,甭管主意馊不馊,试试再说。传旨,娘娘去南郊求雨,天不下雨,不准回还(估计他们两口子感情也不太好)。
那会的天坛还是个黄土坡,这娘娘这在土坡上给晒的快晕了,越想越气:我找谁惹谁了?这么坑我!天还这么热,还能有比这更惨的吗?哇!就哭了起来,正哭着,天好像突然露个口子,下起大雨,把这娘娘浇的跟落汤鸡似的。但这下朱老板美了,可下雨了,看来这地是个宝地。就是就命人在这修建了天坛。这个故事纯属瞎聊,当个乐听听就好了。天坛明初叫天地坛,同祭天地。直到明朝第九任北京“城主”(I am C主)嘉靖帝(从朱棣算起),开始有了变化,别看这这哥们儿20多年不上朝,但幺蛾子不少,他觉得天地日月应该各司其职,于是在京北建“方泽坛”(地坛),东建“朝日坛”,西建“夕月坛”,这就形成了今天南天,北地,东日,西月,中皇城的格局。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在目前祈年殿的原址上建的房屋叫“大祀殿”,外观就和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很相似。朱棣不仅在这里祭天,还在这里祭地、日神、月神等等神仙,也就是天地合祭。然而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时,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当,于是决定大刀阔斧地对祭祀制度和建筑进行改革和改造。他首先增建了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然后在安定门外建设了方泽坛,也就是现在的地坛,用来祭地。在朝阳门外修建了日坛,用来祭祀大明神太阳。在阜成门外修建了月坛,用于祭祀夜明神月亮。就这样原来的天地合祭制度被改成了天、地、日、月都分别祭祀的制度了。
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要违背祖制,对祭祀制度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呢?这其实和他的身世有着直接的关系。嘉靖皇帝之前的皇帝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三十一岁就驾崩了,没有子嗣。按照明代“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皇室和大臣们决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兴王朱厚熜来继承皇位。
朱厚熜从自己的封地湖北安陆启程赴京即位,在到达北京良乡时,因为礼仪问题与礼部大臣们发生了冲突。原来,大臣们认为朱厚熜要先过继给正德皇帝当儿子,才能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只能以太子的身份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住在文华殿。但只有14岁的朱厚熜认为,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所以必须从皇帝走的大明门进入紫禁城,在奉天殿直接即位。双方因这个问题争执不下,陷入了僵局。最后朱厚熜放声大哭,表示如果不让我走大明门,我就回湖北,这皇帝我不当了!大臣们最终妥协。
【微语】也许我们都没变,只是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